南报网讯(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张凡) 7月4日,“红链栖聚·校地共建”企业先锋南大行活动在南京大学举行。活动中,标志着校企地合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的“红链汇”校企地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一由党组织“穿针引线”、校企地三方共建的创新平台,旨在深度融合高校智力、地方资源与企业需求,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注入澎湃的“红色动能”。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发的“可溶性微针”技术,不仅能避免口服药对肠胃的刺激,还能让治脱发的药效提升好几倍;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则以人工智能赋能高端芯片检测,开发AI软件自动分析检测图像,让机器更“聪明”地发现问题,助力搭建“云会诊”平台,让专家能远程操控设备、在线“会诊”……活动现场,六项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成果路演,不仅彰显了南京大学的创新活力,更与栖霞区重点布局的产业链高度契合,为“红链汇”校企地联合创新中心的未来合作提供了丰富的项目池。
据介绍,该中心深度融合高校科研优势、地方政策资源与企业产业需求,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与“校企合作连心桥”。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主任周剑峰介绍,南京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成果转化体系。“如今,‘红链汇’中心的成立是这一体系的深化与升级。”周剑峰说,该中心重点在于强化党组织在资源整合、方向引领、协同攻关中的核心纽带作用,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的共建平台,系统性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孤岛”困境,为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铺设一条更高效、更顺畅的通道。
“高校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方是创新的沃土。‘红链汇’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栖霞区与南大的合作进入了党建引领、组织化推动的新阶段。”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这条“党建红链”必将加速转化为强劲的“创新链”和坚实的“产业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