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廊坊市大力培育业态多元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文旅+”让游客看到“诗和远方”
6月25日,游客在廊坊市水云间文化商街选购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刘 杰摄 6月13日,在第三届“廊洽时光”美食音乐节现场,市民观看人形机器人表演。 本报记者 王 伟摄□刘 杰 王满凤
畅游香河国安第一城“大明幻境”国潮主题乐园,沉浸式体验“明朝人”的生活;泛舟文安华美胜地旅游度假区,感受千亩自然水域辽阔澄澈之美;游览水云间文化商街,邂逅让人流连忘返的人间烟火……古老与现代相映,自然与文化交融,廊坊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诗和远方”。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廊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出版印刷、工艺美术、影视传媒、动漫游戏、会展服务、演艺娱乐六大核心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业态多元的文旅消费新场景,用“文旅+”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提品质、塑名片
释放文化产业集群效应
永清核雕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是我国规模最大、传承最广的核雕流派,永清有“中国核雕之乡”的美誉。
“简洁款式求细腻,复杂款式求张扬。”6月27日,在永清县别古庄镇核雕文化园,北京游客王栓柱被推陈出新的核雕技艺吸引,当即选购10多件新品。
近年来,永清县重点打造中国核雕文化特色小镇,依托核雕展馆、核雕大集等开通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承办全国核雕大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核雕创作、生产、销售基地,年产值60亿元,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廊坊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积极引入和聚集上下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效能型、专业化、集群式转型升级。
在空间维度上,廊坊构建了“三带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环首都文化产业带重点发展数字科技、影视制作等新兴业态,中部文化产业带聚焦印刷包装、文艺创作等传统优势领域,南部文化产业带则依托乐器制造、红木产业和文旅资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7月1日,位于大城县的中国红木城内人来人往。每周二,这里都有红木大集,摊位逾4000个,高峰时全天客流量超7万人次。天津游客陈静一大早就驱车来“赶集”。“专门过来挑选些手串,作为礼物送给亲戚和朋友。”拿着刚刚选购的红木手串,陈静高兴地说。
在推动红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城不断深挖红木文化内涵,依托“一城一区一道”,加快培育业态多元的文旅消费新场景。目前,中国红木城被评为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京津冀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永清聚集1500余家核雕企业和工作室,是北方规模领先的核雕生产基地;大厂已成为全国规模领先的景泰蓝生产基地,并荣获“中国景泰蓝之乡”称号……提品质、塑名片,红木文化、核雕文化、金属工艺、宫廷技艺等产业集聚集群的发展格局,在廊坊已然形成。
紧盯京津文旅和消费市场,廊坊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的载体。2021年以来,全市建成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达137亿元,促使一批项目“串珠成链”,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产业园区(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廊坊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为该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看戏剧、品文化
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
在廊坊文化产业升级进程中,戏剧成为撬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支点。该市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戏剧+旅游”新型业态,致力于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项目,让“文旅+戏剧”更有吸引力、更具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应运而生,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与丰富多元的内容设置,成功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巧妙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文旅项目从人气集聚到深度体验、从单次消费到多元价值挖掘的跃升。
7月3日10时,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里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开城,早早就来排队的游客们涌入城中。一座江南老宅、一栋筒子楼、一所中学……“沉浸式观演”是这里最大的亮点之一,自运营以来持续吸引大量游客,已成为京津冀文化艺术新地标。
这座戏剧幻城里回荡着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原创歌曲,回廊、影壁书写着《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对白。“在参观过程中,我被城中的情景空间和剧场所吸引,让我仿佛置身于‘红楼梦’的世界中。”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专程从天津赶来的游客张萌大呼过瘾。
截至目前,这里接待游客逾180万人次,完成戏剧演出1.8万场,观演近900万人次。为留住游客,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还联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水云间文化商街等,打造了“演出+展览+节赛+文创+研学+教育+消费”的全新文旅融合新模式。
以戏聚人,以文促旅。近年来,廊坊积极探索“文旅+戏剧”新型业态,依托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壹佰剧院等文化综合体项目,策划举办戏剧演出、文化展览、民俗体验、美食品鉴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更多京津及周边游客“跟着戏剧来旅行”。
自2018年运营以来,位于廊坊市区的壹佰剧院已举办3300余场演出、展览、艺术交流等活动。特别是《狮子王》《爱莎公主》等儿童剧接连上演,“到壹佰剧院去看剧”成为众多廊坊小朋友的心愿。
“我们打造了‘壹佰·偶视界’项目,包括国内首家偶剧博物馆、‘十二生肖主题剧场’等,塑造了有亮点、有卖点的文旅融合潮流新地标。”壹佰剧院总经理于爱琴说,该项目联动原有的剧院、影城、文化馆等业态,构建了全国首个偶剧主题的文化商业空间。
戏在身边,文化赋能。廊坊注重将戏剧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通过举办中外优秀剧目演出、“戏剧之星”艺术盛典、京津冀京评梆票友大赛暨戏曲名票廊坊行等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戏旅品牌的内涵,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
目前,廊坊依托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壹佰剧院·偶视界、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等剧场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形成一条纵贯全域500公里的戏剧风景廊道和戏剧产业带,实现戏剧与文旅项目的互融互促,戏旅品牌越擦越亮,正逐步转化为城市的竞争力。
抓融合、促互动
绘就“文旅+N”新画卷
夜幕降临,燕南春酒文化博览园内的燕南宋辽文化园,越“夜”越热闹。穿汉服、品美食、赏美景、看演出,各地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宋时繁华的市井烟火气。
“我们通过挖掘中国酿酒文化、永清地域文化和燕南春酒文化,打造了集历史文化、白酒酿造和工业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业态。”河北燕南春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洪江介绍,目前,燕南春酒文化博览园工作日平均每天接待2000人左右,节假日每天逾4000人来参观旅游。
一场体育赛事、一场工业体验,都能成为人们出游的理由。近年来,廊坊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旅游等产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融合工程,以文化创意提升农业、商贸、体育、康养、研学、制造业的附加值,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过程沉浸体验的旅游消费需求。
为推动“文旅+工业”产业创新发展,廊坊鼓励企业创新,将文化创意融入工业产品,提升产品文化价值。目前,燕南春酒文化博览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泰蓝、花丝镶嵌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集产品创新、沉浸体验、互动展销于一体的新业态集群。
聚焦“文旅+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廊坊发挥体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文安华美胜地旅游度假区举办京津冀腰旗橄榄球邀请赛、中国匹克球大赛等赛事,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特色举办自行车嘉年华、全国竞走大奖赛等活动,并与非遗展示、美食交流联动,打造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
近年来,廊坊推动文旅与科技相互赋能,运用数字科技打造全新旅游场景,御龙河公园通过声光电技术打造特色灯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香河国安第一城合作的《新春非遗之夜》节目引发收视热潮,直播观看量超2660万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26亿次。
廊坊还积极推动文旅与传统商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该市举办470余场品牌文旅消费活动,惠及180余万人次;依托温泉资源发展康养产业,建成一批重点康养项目,谋划10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加快打造京津冀疗养休闲基地。
新的经济业态被催生,文化产业价值被重塑。跟着赛事、戏剧、非遗、美食等去旅行,廊坊通过培育业态多元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文旅消费新体验,使城市文旅IP更鲜亮、更出圈。
上一篇:四大专项行动延伸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