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蓉 宋晓琴 张瑛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主要以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的飞行活动为核心,依托先进的航空、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为载体,引领交通、物流、巡检、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多领域、多产业的变革。低空经济在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其产业生态的培育重点在于应用场景打造,探索新场景、形成示范效应、大规模推广应用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省还处于低空经济探索阶段,依托多样地形与资源基础,已在低空巡检、低空应急、低空旅游、低空物流、低空植保等领域开展了有益尝试。例如低空巡检领域,省公航旅集团依托“无人机+智能机库+5G云平台”体系,融合AI与数字技术,有效实现高速公路病害排查效率提升50%,成功推动公路养护向智慧运维转型。低空植保领域,环县通过无人机完成造林现场的吊装、起运、落地等作业,将树苗精准投放到栽种点,为解决陡峭地带难以到达区域植树造林提供了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展现了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前景。
同时,我省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比如,新型体制机制有待突破,技术研发与产业配套有待加强,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商业化运营有待降本增效,专业人才培育有待强化。立足我省资源禀赋与技术基础,我们要按照“先突破、后拓展、再长期布局”的思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低空应用场景建设。科学编制相关规划,聚焦河西走廊无人机物流枢纽和低空旅游,陇东、陇中百万亩农田无人机作业试点,陇南山区“无人机+直升机”立体化救援等应用场景,推动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扩大“政府端”公共服务应用场景示范,围绕应急处置、医疗救护、消防救援等重点领域,探索和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并逐步复制推广。探索“交通端”空地协同应用场景实践,支持发展都市圈城际飞行、物流运输等多种类型的低空飞行服务,培育形成产品适用、价格合理、服务便捷的低空交通新业态。鼓励“商业端”特色消费应用场景创新,探索开发航空运动、娱乐风洞、空中观光等特色低空项目,打造商业消费新场景。
加快构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积极总结救援实践的成功经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有人机+无人机”协同救援机制。完善应急救援基础设施,优化无人机调度平台,储备专业救援力量,加快构建覆盖全省、响应迅速的航空应急救援网络。在甘南州开展“高原无人机物资投递”试点,解决偏远牧区救援物资“最后一公里”问题。
重点推进农林植保无人机应用。积极推动无人机与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重塑农业生产模式。同时,重点研发适用于甘肃干旱、高原等特殊环境的专用机型,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设立省级农林植保无人机专项补贴基金,明确补贴标准,推动我省主要农作物植保无人机作业规模化发展。在定西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万亩智慧植保示范基地,推广无人机集群作业技术,做到精准施药,减少农药污染,推动农业绿色智能转型。
稳步拓展无人机巡逻巡检应用。基于省公交建集团已开展的常态化巡检实践,加强多旋翼与固定翼无人机组合应用,研发智能监测、缺陷识别等技术,建立标准化巡检流程。同时,推动“低空+巡逻巡检”在铁路、电力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支持国网甘肃电力开展常态化无人机智能巡检。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常态化无人机生态巡检。
创新拓展低空旅游与空中造景融合场景。以低空飞行串联文旅服务,既能打造“空中观景+沉浸体验”新消费场景,又能通过无人机灯光秀和航拍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未来可依托政策支持,构建“低空游览+特色服务”产业链,以张掖、敦煌为试点打造低空旅游示范区。在敦煌莫高窟、张掖七彩丹霞试点“低空游览+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双功能航线,同步开发无人机灯光秀夜间文旅项目。开发定制化飞行产品,融合VR、AR技术设计空中造景方案,鼓励文创研发生产与新媒体传播,激活低空经济文旅新动能。
积极开展低空物流的商业化探索。借助省公交建集团已取得的运营资质与试飞成果,未来应重点布局“干线物流枢纽—支线中转节点—末端配送站点”无人机配送网络,探索“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智慧物流新模式,推动无人机配送大规模应用落地。
深化拓展航空运动与赛事融合发展。依托省公航旅集团在张掖的低空立体化体验经验,打造“赛事+旅游+培训”一体化产业模式。以刘家峡国际滑翔伞营地为核心,举办国家级航空赛事,开发飞行体验、航空研学等衍生产品。同时,推动航空运动与文旅、体育产业深度融合,逐步培育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航空运动产业集群。
深入推进无人机环境监测实践。拓展现有水质采样、大气监测等实践成果,稳妥有序扩大无人机监测覆盖范围,针对土壤变化、野生动物迁徙等场景开发专业化监测设备。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推动监测数据共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另外,还可对黄河甘肃段开展“低空守护”行动,充分彰显低空经济造福社会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
本文系甘肃省新型高端智库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