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十师北屯市举行“汗血传奇 驰骋北屯”军垦文化马术嘉年华活动。作为中国马术名家耐力邀请赛(一八五团站)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通过名马展示、马队巡游以及马术表演等形式,让观众沉浸式领略汗血宝马的优雅与力量,感受马背上的兵团文化魅力。图为汗血宝马游街巡演现场。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在十师一八五团军武哨所的外墙上,这句铮铮誓言如同永不褪色的烙印。
56岁的护边员马军武与妻子张正美,已在被称为“桑德克”——哈萨克语意为“空箱子”的荒原上,守护了30余载春秋。
1988年春天,一场融雪性洪水撕裂了阿拉克别克河的堤岸,桑德克河段决口。国际河流改道即意味着国土的重新划分。守住了界碑,就守住了国土。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家园!一八五团男女老少迅速投入抗洪守土战斗中,经过奋战,防洪大坝胜利合龙,界河终于乖乖恢复原貌,险些丢失的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安然无恙地躺卧在祖国怀抱。国土一寸未失,但守护的使命从此扎根。
那个时候,马军武看到了兵团人团结一致的守边行动,感受到了兵团精神。
过去的定期巡逻,变成驻点监测。“桑德克民兵哨所”(现军武哨所)从此建立,被誉为“西北民兵第一哨”。这一年,马军武刚满19岁,他主动请缨成为桑德克民兵哨所首位护边员。
1992年,他与“军垦二代”张正美结为连理,两人共同肩负起20多公里边境线的巡边、守水、护林之责。
在这里,坚守本身就是对意志的极限挑战。春季洪水汹涌,夏有蚊虫肆虐,秋遇漫天风沙,冬临冰雪封疆。夏季蚊虫密度高达每立方米1700只,足以叮死牲畜。早年马军武养的狗就被蚊虫叮咬致死。为抵御“蚊阵”,他巡边时将浸过柴油的纱布顶在头上,刺鼻的气味熏得脸火辣辣地疼,却也无可奈何。
这片曾被冠以“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的荒凉边陲,如今却因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厚重的军垦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一八五团地处阿尔泰山西南边缘的国境线上,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出境口处,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近年来,该团以“边塞田园小城镇”为蓝图,将军垦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白沙湖、鸣沙山、额尔齐斯河出境口等诸多壮美风光,与团史展览馆、“西北边境第一连”、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碑等红色印记交相辉映。
一八五团精心打造红色教育矩阵:扩建“西北边境第一连”展史馆,改建军武哨所,新建喀拉苏干沟遗址公园,建立“西北之北”纪念碑……这些饱含“国土在我心”深情的点位,与白沙湖、鸣沙山等自然奇观串联成“边境风景线·传奇185”的动人画卷。
与此同时,一八五团充分利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块金字招牌,将旅游业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按照“景镇合一、文旅结合”的思路,实施“三园四化”工程,构建起“蓝天、碧水、绿地、净土”的生态旅游城镇;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原则下,将“西北边境第一团”的红色基因融入花园式小区设计,使城中绿意与城外风光浑然一体,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边陲生态园林城镇在荒漠中崛起。
5月26日至27日,中国马术名家耐力邀请赛(一八五团站)在一八五团举行。此次邀请赛由兵团马业马术协会、新疆马术运动协会主办,旨在以全国性马术赛事为契机,传承军垦文化,展现北疆风情,开启“红色基因+文旅经济”的边境团场发展新模式。
此次活动现场,有知名企业发出邀请,计划与一八五团合作开发“马背上的红色研学”等项目。未来将整合团域旅游资源,打造“骑兵巡边路”特色线路,串联起白沙湖、“西北边境第一连”等景点,形成文旅新IP。
“希望借助这一赛事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兵团,感受军垦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一八五团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迸发新动能。”一八五团党委副书记、团长郑斌表示,团场将进一步擦亮红色名片、做强生态名片、打造体验名片,推动团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60多年的风雪征程,“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早已熔铸为一八五团的魂魄。在这片土地上,最远的风景映照着最近的国门,荒原被忠诚浇灌成传奇。一八五团,这枚闪耀于祖国版图西北端的塞外明珠,正以红绿相映的崭新容颜向世界证明:有一种坚守,足以让大漠生春;有一种热爱,可以令界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