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针对“批建产能错配”痼疾的整顿正在加码。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水泥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在2025年底前完成产能整改申报,并首次将政府批复产能明确写入生产许可要件。
与此同时,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也要求企业核查实际产能与备案差异,限期补齐手续。
“《意见》直指水泥行业产能乱象根源,短期或将加剧部分企业成本压力,如超产线减产;但中长期通过产能出清,有望优化行业供需结构,驱动行业生态重构。”业内人士直言。
在此背景下,水泥行业并购整合正在持续深化,并成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路径。
剑指“批建产能错配”痼疾
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不符已是水泥行业沉疴,不仅长期扰乱水泥市场秩序、加剧行业竞争,也成为价格战和内卷的核心诱因。
近年来,受需求收缩等多重因素影响,水泥行业产能问题受到关注。中研普华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水泥产能发挥率不到53%。
受量价齐跌等多重因素影响,水泥行业新增产能收缩明显。据中国水泥网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12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不再推进,合计年产能1767万吨(按照310天计算)。
2024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印发《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加严水泥置换要求、完善产能核定方式等,以进一步巩固水泥玻璃行业去产能成果,优化产业布局。
为严格落实前述政策,《意见》明确要求企业核查并整改,并提出“自查—核查—整改”全流程机制,构建起政策执行闭环。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协会发文,要求所有会员企业切实推动水泥行业熟料生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工作,进而深刻认识产能置换政策对于促进水泥行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如果后续能进一步保障文件落实,所有生产线都严格按批复产能规范生产,应该在短期、中期对于化解产能有比较大的贡献,也能在需求下滑的客观现实下一定程度缓解供需失衡局面,促进行业的效益、产值回升。”前述企业相关负责人称。
政策市场共振催化行业整合
如何在实践中去产能?“去产能的重点在于如何平衡供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自律。”水泥行业资深研究专家说,要探讨去产能通道,市场、政策双向共进,企业减去低效产能,市场淘汰亏损企业,叠加头部企业加强沟通协作,方能维护秩序,维护价格和预期。
一些水泥企业认为,解决产能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行业整合。前述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销售半径短的行业特性,如果能出台企业间吸收合并的支持政策和相关法规,鼓励同一区域内企业并购整合,预计能加快各省域区域内的水泥生产企业集中度提升,最终实现行业的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记者注意到,2024年底以来,水泥行业并购持续提速。冀东水泥拟4.28亿元收购恒威水泥及其关联企业股权;金隅集团控股子公司拟以3417.84万元收购宏鹏商砼90%股权;华新水泥则先后披露,拟斥资约8.38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水泥资产,斥资1.866亿美元收购巴西四家骨料工厂。
最新案例显示,6月25日晚,西部水泥发布公告称,拟以16.5亿元将位于新疆的水泥及相关资产出售给海螺水泥。
海螺水泥曾表示,在需求走弱、竞争加剧背景下,水泥行业将迎来整合窗口期,公司将在合适时机,按照“有市场、有资源、有回报”的标准,从完善国内市场布局角度出发,在行业集中度低、空白市场等区域,择机推进优质并购项目,构筑企业长期竞争力。
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水泥分析师李坤明表示,未来数年水泥行业或仍呈现下行趋势,效益难有明显回升,行业低迷态势短期不会改变,建议有意退出市场或转型发展的中小企业紧抓窗口期,积极与大企业接洽与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整合进程,持续优化市场竞争格局。
“水泥行业走出困境,关键靠自律与改革。”曾在天山股份担任多年高管的肖家祥早前公开表示:一是强化行业自律,坚持错峰生产,“反内卷”、稳增长;二是着眼于长期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
在行业分析师李欣燃看来,《意见》的出台使得此次去产能有了更加有力的背书,后续仍要看政策具体执行情况,相关部门是否会出台详细检查指标,是否有不按政策的处罚措施等。
另根据《水泥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在2025年12月31日前,开展产能整改并按程序实施产能置换、完善备案等审批手续的,应当向省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出许可范围变更申请。许可证副本附录从原来显示窑规格型号,磨机规格型号,改为政府批复窑日产能和水泥年产能。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一篇:本周我市前雨后晴 稻田请注意排水
下一篇:爱心托管 快乐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