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西岭有形,山魂有声
——忆张道深先生
阳光出版社《两河口》书影。
□李仕勇
我的忘年交,89岁的张道深先生2025年6月23日离世了,对我来说真是悲喜交集。悲,我为失去一位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而悲;喜,我为他摆脱病魔走向极乐世界而喜。
西岭的雨,一直下,或许苍天眷顾这位铁骨铮铮、一身豪情的汉子而痛泣。
我与先生交往二十余年,他以长辈的姿态,对我施爱有加,时常把我纳入他的眼目,不仅关注我的工作,还关心着我的生活。
我与先生结缘,缘起他50万字的长篇小说《两河口》。2003年,他历时5年的长篇小说《两河口》问世,那时我刚好在西岭雪山工作,即为先生呕心沥血的力作而感动,我便为他在西岭雪山张罗一个“西岭雪山《两河口》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除了大邑县文学界的部分作家外,还有来自北京《当代》杂志副主编汪兆蹇、中作协创联部高老师、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责任编辑蔡志翔、省作协副主席傅恒、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吴野、西华大学教授姚思源等。
《两河口》这本书主要描写旧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川西小镇两河口(现在的西岭镇,原双河乡)发生的故事。书中的主要人物是土匪,主要事件是宰割,主要环境是大山。书中有先生父母的影子,也有他童年的影子。此书具有沉重的悲剧感、历史感、沧桑感,还有可读性,我一共看过3遍,每次看过感悟都不一样。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不少双河乡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民风民俗。2012年,《两河口》还被华谊兄弟电影公司改编拍摄成43集电视连续剧《川西剿匪记》。《两河口》是先生的处女作,不仅让他名声大震,还成就了他的高光时刻。
继《两河口》之后,先生倍加勤奋,笔耕不辍。2010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他的西岭山歌集《山魂之声》和诗文集《情系阴阳界》,与《两河口》一起成为他的“西岭三部曲”。
《山魂之声》主要是先生从2005年开始在家乡西岭、雅安芦山、宝兴一带走村串户、跋山涉水寻访会唱山歌的老人,搜集并整理了400多支西岭山歌。2007年在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他和一群热爱西岭山歌的山民,创建了西岭山歌协会,他亲自担任第一届会长,对西岭山歌的挖掘和传承进行了更好的保护。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他的不懈努力,2014年西岭山歌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大邑县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23年,西岭山歌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单位名单》。西岭山歌还多次走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能获这些殊荣,先生功不可没,他被称为“西岭山歌非遗首席传承人”“西岭山歌之父”“西岭山歌王子”。
《情系阴阳界》主要是先生的诗文集。先生在《书名题记》(代序)中写道:“阴阳界作为国家级西岭雪山风景区的顶尖景点,其神奇莫测的魅力和活力,对西岭诸山乃至大邑山水而言,具有深厚的典型意义。冠以‘情系’二字,实为笔者多年心路历程的写照。雪山大邑乃我桑梓之邦,我自然情有独钟,理当情系之,昭彰之。”从《两河口》到《情系阴阳界》再到《山魂之声》,先生的“情”始终“系”在西岭、“系”在雪山、“系”在大邑的山山水水。
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讲话中多次提到“山魂”二字,有人问他,“这‘山魂’,所指为何?”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山魂’是《两河口》中向苦难挑战中的英雄好汉,是当年牺牲在西岭的红军和解放军官兵,是为保西岭平安而英年捐躯的公安战线楷模西岭派出所的所长姚建云,是抢救落水群众牺牲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西岭交警中队的队长谭东,是不辞劳苦把西岭雪山展现给世人供世人尽情游玩的人们。‘山魂’理当是个群体,更是保佑大山和推动山乡嬗变的无私品质和崇高精神。”现在,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先生也是西岭的“山魂”。
人有灵魂,我们见证。山有灵魂,西岭见证。先生生于西岭,长于西岭,在西岭山中摸爬滚打80余年,一生坎坷,做过农夫、砖瓦匠、铁匠、筑路工、背脚夫、烧碱人,挖过药、伐过木、打过猎、拉过车、教过书(曾任西岭中学校长近20年)。平生好读文字之书与社会大书,以牵挂民生民心和笔耕及求真为乐,并不遗余力地对家乡文化建设发展,对社会公众事业的热心,对西岭山歌的拯救与传承,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岭不会忘记,山歌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西岭有形,山魂有声,愿先生在山的那边继续唱响唱活西岭山歌。
下一篇:又一批“成都造”变压器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