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本文字数:2619,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作者 | 第一财经 周艾琳
题图 | AI生成
稳定币的热度持续烧到资本市场。作为稳定币的重要交易载体,非银板块一度表现活跃,计算机板块也受益于稳定币题材。《稳定币条例》将于今年8月1日生效,届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将开始接受牌照申请。
据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香港的稳定币牌照比较稀缺且抢手,预计牌照仅为个位数,但目前除了已经官宣的京东、渣打、圆币等,有40多家企业准备提交申请,律所的反馈还有几十家意向申请,目前处于咨询或准备材料阶段,竞争十分激烈,申请机构基本都是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而部分有意申请的小型企业则希望渺茫。
在这一背景下,稳定币重构全球货币体系的预期升温。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乔依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稳定币所能提升的跨境支付效率可能并没有大家预想的高。有研究指出实际成本可能接近1%,而非宣传的极低水平。同时,稳定币以主权货币为锚定基础,实为法币功能的延伸与扩散,无法颠覆其赖以生存的体系。
香港稳定币牌照竞争激烈
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公司高度关注稳定币,除京东币链、圆币创新、渣打-安拟-HKT联合体外,蚂蚁国际、蚂蚁数科亦明确表达业务拓展意愿。
数字资产托管与钱包平台Cobo高级副总裁、支付业务负责人左常柏(Alex Zuo)对记者表示:“香港的稳定币牌照还是比较稀缺的,明面上有40多家企业提交了申请,律所反馈还有几十家有意向申请,竞争十分激烈,对手基本都是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很多中小机构甚至没有资格递交申请。但最终预计牌照可能仅为个位数。”
据记者了解,除了当前官宣的公司,仍有一些从事供应链相关的大型中国企业在积极招聘,尤其是区块链方面的人才,备战稳定币牌照的申请。
左常柏提及,从去年开始,主要有两大类主体开始积极探索稳定币的用途。一类是做跨境支付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一定会发稳定币,但是它们的上下游客户已经有稳定币或数字货币交易的业务需求,他们需要找到一个承兑方或交易所,来解决交易相关事宜。但随着这些跨境支付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过往的解决方案不再适用,它们需找到钱包方,生成并管理一系列地址去对接多家承兑商,找到最便宜的方式进行法币与数字货币之间的交易;另一个主要场景是稳定币的发行和流通。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近期感觉到了紧迫感,开始申请稳定币牌照。
近期亦出现了不少企业试图以此概念进行炒作。另一位从业者则对记者表示:“当前很多小企业虽然宣称要进军这一领域(稳定币),但更多是为了市值管理、短期炒作股价。我们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公司,可能半年前还对这个领域毫无兴趣,甚至没深入沟通就发布公告。这类公司通常只是借此吸引市场关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执行能力或机会拿到牌照。”
Web2到Web3仍有诸多鸿沟
事实上,未来一些传统企业要从Web2跨越到Web3,仍有很多细节需要适应。
具体而言,支付机构与Crypto(加密货币)原生企业相比有很大不同,前者对安全性和对链的理解较弱,但对合规性、产品拓展性以及未来业务长远发展等问题的期望更高。支付机构很难在以前的这套底层基础和托管架构上推进服务,因此需要所谓的“链抽象”(Chain Abstraction),让这些机构以更低的门槛使用产品。
左常柏解释称,例如,在币圈对U(美元稳定币的圈内称呼)进行转账支付Gas fee(用户在进行交易时支付给矿工的费用)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对传统Web2企业来说,无论是在概念理解还是具体操作方面门槛都很高。因此相关中介机构需要通过链抽象,以U本位进行转账支付,进一步降低门槛。
在业内人士看来,稳定币相关业务考验跨学科合作,需要具备Fin(金融)、Tech(科技)、 Crypto(加密资产)三方面扎实的知识储备,而这三者在具体需求上又各有不同。
在金融领域,重点在于合规性,以及对金融体系和各种金融实践的深刻理解;在科技方面,则需要关注产品设计和如何接入区块链技术;而在加密资产维度,当真正拥有稳定币后,如果仅仅是提供兑换服务,利润率已经从过去的千分之四、千分之二降到如今的万分之五,几乎没有空间。因此,后续如何通过加密资产的方式帮助用户进行资产管理、增值等,才是关键所在。
勿夸大稳定币影响
尽管当前市场如火如荼、各大机构争相入局,甚至出现这样一种观点——稳定币将重构、颠覆国际货币体系。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无疑是夸大稳定币的影响。
乔依德对记者表示,稳定币以主权货币为锚定基础,实为法币功能的延伸与扩散,无法颠覆其赖以生存的体系。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也指出,稳定币因缺乏单一性(货币的价值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是相同的、一致的,稳定币则由于发行商的不同而价格则不同,且会有波动)、弹性及完整性,不能成为未来货币体系支柱。因此,稳定币“重构或颠覆国际货币体系”是言过其实的,当然稳定币的出现和爆发将会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带来重大影响。
客观而言,稳定币会扩大法币的使用,增强对应法币的地位,并提高跨境支付的便利和效率。但乔依德也提及,稳定币所能提升的跨境支付效率可能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有研究指出其实际成本可能接近1%。
例如,有统计显示,完整的跨境支付流程还包括: 稳定币的获取成本(即法币换币的汇兑和手续费), 链上交易gas fee(可能随链的拥堵和行情波动), 稳定币的提现成本(将USDC换回当地法币的费用),KYC/AML合规成本外汇波动或清算滞后的损失。这些加起来,才是真正的“总成本”,常常接近0.8%~1%。
此外,近期亦传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呼声。对此,乔依德告诉记者,这仍停留在预期层面,但如果人民币稳定币推进,在推进上需注重策略,关键在分清短期与长期、境内与境外、在岸与离岸。
一是从离岸突破:首先依托香港先行先试。国家金融委文件强调构建与国际金融中心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所以,可以在境内的离岸金融体系中试行。最后,如果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了,根据届时情况决定是否和如何在国内全境推行人民币稳定币;二是聚焦支付功能。美国法案明确稳定币核心是支付工具。人民币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尤其绕开SWIFT)、区域合作(如内地—香港“支付通”)场景潜力巨大。未来可与数字人民币协同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是务实推进。如同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可以并存,稳定币发展亦需关注实质内容与应用需求,避免过度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