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如果不是直接去德国农村调查,我肯定不会知道德国农民的恋爱婚姻如此复杂:和德国城里人有很大差异,和中国农民当然也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背后还隐藏了许多“秘密”。
我跑了很多村庄,也调查了许多农民。由于语言障碍,最终比较深入地访谈了4个英语比较好的农民家庭。作为补充,我又采访了多位对农村情况比较了解的柏林市民,他们英语流利,给我提供了大量信息。尽管如此,由于德国农村各地存在一定差异,我的采访未必能说明整个德国农村的情况,但应该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农民在德国穆特施塔特一块南瓜地里收获南瓜。新华社/欧新 图“首选继承人”制度:农场只能由一个子女继承
要理解德国农民的恋爱方式,必须先搞清楚德国农村的“首选继承人”制度。
在德国一些州,历史上实行的是“首选继承人”制度,父母通常将整个农场传给一个子女(多为长子或最合适从事农业的子女)。原因是德国国土面积不大,单个农场面积通常比较小,如果分割给多子女将会导致规模过小而无法经营。
我调查的4个家庭,两家位于东南部(前西德地区),两家位于东部和东北部(前东德地区)。其中三个家庭表示他们的土地太少以至于无法单纯依靠农牧业生活,不得不增加其他收入渠道:一家开汽修厂,一家开木材加工厂,一家兼职护士并且经营民宿。
只有一家位于靠近波兰边境的前东德地区,农场面积很大,单纯依靠种植农作物和养牛(主要出售牛奶)就可以了。两德统一前,他们住在西德的汉堡,两德统一期间购买了这里的土地才来此地居住、经营的。主人非常高兴地说,他们现在还有一个轻松赚钱的方式——将土地出借给清洁能源公司安装风力发电机,每台发电机每年能获得几千到一万欧元的补偿费。
我回柏林后请教了一个知情者。他介绍说,东德时期(1949-1990),大约从1952年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东德政府强制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即集体农场,几乎所有土地都在集体农场统一耕作,农民是其“成员”,尽管名义上还拥有土地所有权或继承权,但实际上,土地、生产资料等归集体所有或者共有,农民无权支配土地,土地买卖、分割等行为也被禁止。
因此,东德地区土地所有权在两德统一时期混乱而复杂。两德统一之后,大量土地一度无人认领,德国成立了一个“土地清理和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和出售东德的“国家或集体”土地。按规定,原农民继承人、权利人应优先购买这些土地,但是很多人因缺乏信息、资金,或者因德国漫长而复杂的行政手续错失购买机会。
土地清理和管理有限公司在90年代至00年代初期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大量落入投机者手中,他们转手出售或者高价出租。因此,在原东德地区,有些没有农业背景的人却拥有大量土地,仅靠收租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在德国马尔附近,农民驾驶拖拉机在田地里劳作。 新华社/欧新 图土地所有权逐渐尘埃落定后,现在,首选继承人制度在全德国很普遍了。不过也有一个变化——女儿作为继承人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了。几十年前儿子继承的比例还高达90%,现在女儿继承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5%-30%了。我采访的4个家庭,两家是女儿、一家是儿子,一家还未确定。
这是多种因素的结果:首先,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接受大学教育,具备了与男子同等、甚至更高的农业管理能力;其次,德国的农业协会女性分会致力于推动女性参与农场的继承和管理;还有一些选择女儿继承农场是因为儿子不愿意接手。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性别平等的观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从德国的地区差异就能看出来。在一些南方(前西德地区)传统农业州,主流还是传男不传女;但是在前东德的农村,女儿继承的比例更高,因为当年的东德性别平等做得更好。
当然,在德国也有一部分(20%左右)农场传给多个子女,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大型、多样化经营的农场,或者父母特别重视子女的公平性。请注意,这种继承方式上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农民的恋爱婚姻模式。
估计会有很多读者问:那些没有得到农场的子女怎么办?他们会得到经济补偿吗?答案是,会的,不同的家庭差异比较大,有的家庭补偿多一些,有的家庭仅仅是象征性的。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具有绝对的决定权和支配权。
德国农民恋爱很现实:找的是货真价实的队友
因此,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德国农民家庭,很快就需要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是到城市谋生还是留在农村务农。
在我眼里,德国农村和小镇,尤其是那种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真是美极了”。因为德国农村主要种植饲料、草料和小麦,到处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美不胜收,搁在中国绝对是妥妥的景区。但真正在那里工作生活,挑战很多: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不规律影响休假、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农村人少、娱乐设施不足等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生活。不过反过来,如果你有农场可以继承,真要放弃这份家业也不容易:经济因素、家族期望、社区联系、对农业的兴趣和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偏好是一个年轻人最终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
一旦你决定留在农村,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找一个对象。
传统德国农场尤其是中小型家族农场,经营模式高度依赖家庭劳动力,如果继承人的配偶不愿意生活在农村、参与农业经营,一个人是很难维持下去的。这一点在和兄弟姐妹竞争农场继承权时至关重要。
当两个甚至多个孩子都想继承农场时,父母怎么决定呢?我采访的一位妈妈告诉我,除了考察自家孩子,非常重要的是考察他或她的对象:愿不愿意和我们住在农场?愿不愿意早上五点起床喂牛?因为父母不是把农场交给一个人,而是交给一个“家庭单位”。因此,一些家庭或鼓励、或强制子女的恋人先来农场短期生活,比如参加几个月的农忙、和未来的公婆/岳父母一起生活、参与农场节庆活动安排等等。
我采访的两位二十出头的独生子女都属于这种情况。一个是男孩,他家在一个小城市的最边缘,紧邻自家农场的土地。他已经在父母的维修厂里独当一面了。他告诉我,生意还不错,因为不卷。
另一个女孩的情况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她家位于一个只有3户人家的小村庄,她自己已经在城里工作了,完全可以再找个城里男友永远离开农村,但是,她最终还是找了个农民到她家倒插门,共同经营她家的木材厂和农场。
这位姑娘家位于德国东南部,整个村庄只有3户人家。她介绍说,由于她家农场太小,不足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她父母又开了这样一个木材加工厂。她自己在附近一刻钟车程的城市做理疗师,木材厂是她男朋友和父母一起营运。她父母退休后,木材厂和农场的工作会以她男友(丈夫)为主,当然她也会帮忙的。德国农民除了农活还在附近城镇兼职一份其他工作,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那家位于波兰边境的奶牛农场,接受我采访的是这家女儿的男朋友。两人是大学同学,还在读书阶段。小伙向我介绍说,他们的专业是农业经济。他出生在城市,但是从小就向往农村生活,这是他选择农业经济专业的原因。这么一说,我立即明白,小伙子进大学不光要学知识,还需要找到一个农民女儿做女朋友,否则难以实现成为农民的梦想。
这位小伙是倒插门的女婿,他和作为同学的女友还在读大学,因为学校放假他来女友家干活了。他带我参观养牛场时,他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无误地表明,他是这个农场的主人。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甚至万分惊讶。
德国农场婚姻模式,马克思论断的“教科书式范例”
一项由德国农业社会学家针对德国南部超过200户农民的调查,验证了我的发现。
该调查表明:约73%的农场在孩子14岁前就基本决定谁将继承,其中一部分家庭会在孩子10岁前口头表达倾向。德国农民找对象并不容易,尤其是男性,40岁以下的德国农场男性,25%-30%是单身,显著高于全国同年龄段的平均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的反对,62%的受访者表示曾因家庭的反对而分手,原因不外乎是“不是农场出生”“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懂农业或不愿做农活”。
德国农民婚姻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低离婚率,平均为25%,个别地区甚至更低。而德国城市的离婚率一般在40-50%。低离婚率并不是因为婚姻幸福,而是因为这种婚姻和工作、生活紧紧捆绑,如果离婚,原来的农场主更加不好找新对象,而那个外来媳妇或女婿将面临新职业的挑战。正如一位受访者表示的那样,“十年的农村生活,我现在只会干农活,如果离婚,我上哪里找其他工作”。德国的法律规定婚姻破裂不能导致农场拆分,是出于保护农场经营的目的。套用中国一句著名的小品台词:凑合过吧,还能离咋的?!
德国农村三代同堂很普遍,多数祖辈(退休农场主)和继承人同吃同住。父母名义上交棒,但仍然财政大权在握,掌握着关键农事决策权。超过一半的受访农妇表示,最困难的不是农活,而是与婆婆的长期相处。
德国农民这幅恋爱婚姻家庭画卷让我忍不住想起马克思的著名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国农场婚姻模式几乎是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教科书式范例”:恋人不是爱人,而是共同经营者;恋爱期变试用期;外来者能否被接纳为媳妇或女婿,取决于她或他能否胜任农场的工作;婚后是否幸福并非首要,持续运营农场更关键。难怪马克思说:在特定经济结构中,人的私人感情也被纳入生产逻辑之中。
所以,人类的自由恋爱的“自由”来之不易,它是以摆脱经济的直接束缚为前提的。可是,自由恋爱真的“自由”了吗?自由恋爱真的脱离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了吗?我们有资格嘲笑德国农民的“封建”爱情吗?
原标题:《德国农民怎样谈恋爱?背后隐藏了许多“秘密”》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文字编辑:曹静 夏斌 题图来源:在德国南部的施特劳宾,一名农民在犁地。 新华社/美联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来源:作者:张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