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非故事到文明星扎克斯·穆达的中国回响
创始人
2025-07-07 21:39:39
0

转自:上观新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中非文学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数代中国学者将大量非洲文学经典引入国内。21世纪,中非关系持续升温,国内对非洲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化。2021年,东非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后,国内学界掀起了新一轮的非洲文学研究热潮,非洲文学正从“深闺”走向世界。

扎克斯·穆达(Zakes Mda, 1948- )是南非知名黑人剧作家、小说家、诗人和画家。他不仅是最受欢迎的南非英语文学作家之一,也是南非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黑人作家。2014年,南非政府授予穆达南非文化艺术最高奖“伊卡曼加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将南非故事推向世界舞台。继去年12月引进出版《红色之心》后,近期,深圳出版社的“南非文学译丛”又为中国读者带来了穆达的另外两部作品——《与黑共舞》和《祖鲁人在纽约》。

破除辗转体认,共谈中非文学交流互鉴

2025年6月24日上午,扎克斯·穆达莅临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进行了“互文性与创作过程”的讲座。讲座由朱振武教授主持,与谈嘉宾有非洲文学研究专家、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李丹和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蓝云春,校内外众多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朱振武表示,此前,由于中非双方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较深,且长期处在西方话语的构建之中,在文化接受的过程中需历经辗转方能体认,而这样的辗转隐含着一定的误读和误导风险。经过中国学者持之以恒的努力,穆达译作得以出版,并亲自来到中国与各位专家、学者会谈,这正是中非双方坚持对自我的追寻与体认,开辟直接的文学交流对话渠道的卓越成果。而这场对话本身,正是对“辗转体认”的破除实践。

“互文性”泛指文本的意义并非由自身独立创造,而是在与其他文本的“对话”中被不断重构和生成。穆达说,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红色之心》借鉴了《黑暗的心》,还指出了两部小说中的诸多互文性证据,而事实是他从未读过这部作品,因为在他所上的文学课上,教材并没有把《黑暗的心》当成“后殖民文学的典范”。由此可见,受制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学者对作者的意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读。对此,朱振武表示,中国学者应立足本土文化建构自主阐释体系,对英美阐释择善而从、补偏救弊。

穆达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是常见且不可避免的,小说不仅可与其它文本互文,还可以与历史、口述传统、音乐、绘画,甚至现实世界互文。交流中,中国学者不仅向穆达学习了他的互文性创作谈,也向穆达介绍了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大师——莫言,还为穆达厘清了多种中文术语的区别,搭建了中非直连的知识桥梁。

根植非洲性,传播南非故事的新声音

作为南非黑人作家,穆达的作品根植非洲性,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南非故事的新声音。

穆达出生于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索韦托,父亲作为泛非大会长老,因政治迫害被迫流亡莱索托,14岁的穆达随父踏上漂泊之路。这段经历使他在科萨语与塞苏陀语的夹缝中成长,既目睹了殖民统治对传统社会的撕裂,也在莱索托山区的口述传统中找到了精神原乡。1970年代,他在俄亥俄大学攻读戏剧硕士,后获开普敦大学戏剧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穆达在美国俄亥俄大学担任教授,主讲创意写作课程。

穆达在其流散生涯中,始终以笔为刃,立足被殖民者创伤记忆,以口述传统重构本土叙事,揭露文化灭绝之痛,解构西方话语霸权,体现着对非洲大陆历史文化的深层认同和对故土的深层依恋。

小说《与黑共舞》发表于1995年,奠定其魔幻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交织的创作风格,故事讲述了出生在哈沙曼地区的莱迪辛和蒂珂莎这对兄妹在南非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挣扎,描绘了政变中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场景,揭露了利益熏心下怀才不遇青年的狰狞,歌颂了坚守故土的人民的高尚品质。

2000年发表的《红色之心》则展现了穆达叙事技巧的精湛与历史小说创作的才华,助力其获得英联邦作家奖,被《纽约时报》誉为“新型历史小说的典范”。红色,对应着科萨人用赭石颜料装饰自己的传统,“红色之心”既代表科萨族祖先的信仰与传统生活方式,又体现当代科萨人对新南非建设的期许。故事以19世纪科萨族人的“杀牛运动”为背景,穆达采用档案拼贴的手法与多视角叙事,模仿科萨人集体口述历史的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单一权威叙事,而是不断被重构的记忆——既是对殖民官方历史的抵抗,也呼应杀牛运动中预言的多版本传播。穆达将科萨人先知的起源、科伊人神话中的创世神、英雄的故事,女先知的寓言融入文本,并通过非洲人对先知的敬畏,体现其对土地的虔诚与生命的热爱和殖民者利用原住民的信仰制造冲突、掠夺土地的暴力与罪恶。

《祖鲁人在纽约》发表于2019年,故事讲述了在祖鲁王国备受尊崇的武士姆皮耶津托姆比因触犯王国禁令被迫流亡到了纽约,他的名字被白人简化成 “艾姆-皮”。为了谋生,他加入马戏团,与非洲同胞一起忍辱负重,扮演“野蛮祖鲁人”,以满足白人对非洲大陆的污名化想象。穆达用写实主义的笔触揭露了“人种秀”“畸形秀”的肮脏贸易,以尊严叙事刺破西方猎奇想象。在艾姆-皮的历程中,遇到了许多和他一样被迫当成展品谋生的人,但艾姆-皮始终捍卫祖鲁族的尊严,面对白人的歧视、剥削和羞辱顽强守住自己的人格底线。在故事的最后,艾姆-皮与国际博览会上的祖鲁人相遇,一同乘船回到非洲,致力于家园建设。这是一个跳着战舞的当代英雄,在历经磨难后,怀着乐观的希望荣归故里。

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重构文明对话星图

若没有蔡圣勤、邵夏沁、胡忠青、张甜等译者的译介引入,我们大概率会错过穆达笔下南非故事的新声音。从对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的数量统计来看,国内对非洲文学的翻译在六大洲的比例中仍是最少的。朱振武教授在《中外文学的传播互鉴与归异平衡——以“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建构理路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实际上,非洲文学目前真正呈现给我们的首先是西方世界眼中的非洲文学,其次是部分非洲学者和作家呈现给我们的非洲文学,最后才是中国学者在接受和研究了西方学者和非洲学者成果之后建构出来的非洲文学,这与真正的非洲文学还相去甚远。可见,中国学者们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既是突破西方学术垄断的战略需求,亦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绘制去中心化世界文学版图的关键实践。

近几年,中国各界学者在非洲文学研究、译介上均有重大突破。各出版社也加大了非洲各语言文学译介的工作。阅读、译介、研究非洲文学,对世界文明的互鉴、融通、共生共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从蒂珂莎与壁画共舞的山洞,到克罗哈村杀牛运动的历史血痕,再到艾姆-皮在纽约跳起真正的祖鲁人之舞,穆达的三部曲实则是同一颗“红色之心”的脉动:让被殖民撕裂的记忆,在互文性叙事与文明交流互鉴中重获血肉。作为中国读者,我们不仅是在阅读南非故事,更是在重构文明对话的星图。

原标题:《从南非故事到文明星图:扎克斯·穆达的中国回响》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蒋楚婷

来源:作者:姚心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河北工程... 学生需在报到前15天在河北省内任何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凭本人学号交纳入学第一学年的各项费用。各项费用合计...
韩国资产暴跌 此前特朗普宣布对...   特朗普宣布对韩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后,该国资产跌至盘中低点,美国与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的紧张关系...
“筑巢引凤” 聚企成“链”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市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看到,数十家眼镜企业正加紧生产,镜架、镜片、蓝牙眼镜等各类产品...
最新或2023(历届)燕山大学... 9月14日下午15:00,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最新或2023(历届)级全体参训学员在灯光篮球场进行了军训...
果汁龙头谋转型 国投中鲁跨界电... 7月7日,停牌两周之久的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投中鲁”,600962.SH)股票复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