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台湾网
廿四节气织经纬,山河万象话财经 关联内容
夏至·“电子古董”里的经济学|财经二十四节气芒种播种忙,“谷子”正飘香!千亿“谷子经济”爆火小满 | 广东荔枝,凭什么“甜翻”全国?
今日小暑(2025年7月7日),全国多地气温升高。此时持续攀升的,不仅是气温,还有同样火热的“防晒经济”。从通勤路上的防晒衣、遮阳伞,到户外运动时的防晒面罩、冰袖,各类物理防晒产品成为许多人的夏日出行标配。
“防晒经济”在夏季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随着产品功能的创新和消费场景的拓展,已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商业增量。“防晒经济”为何能在盛夏火力全开?这股热潮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消费新趋势?本期《财经二十四节气》带你看。
01 防晒消费暴增
小暑高温催生全副“捂”装
随着人们防晒意识的提升,以及露营、骑行等户外运动场景的火热加持,中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近5年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艾瑞咨询报告预测,2026年国内防晒服配市场规模将达到958亿元,接近千亿级市场,其中防晒衣占比将达554亿元,超过50%。
02 防晒市场竞争加速升级
多元品类打响“夏日防护战”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防晒市场竞争加剧,品牌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从户外延伸至通勤、社交等场景,防晒衣、冰袖等产品不断突破传统边界,满足差异化需求。
截至7月4日,“防晒衣”话题在小红书浏览量达22亿次,抖音平台话题播放量达311.1亿次,消费者不仅关注UPF50+防护,更追捧“显脸小”“透气好”等设计亮点。蕉下(Beneunder)、SINSIN等品牌摩拳擦掌,纷纷携硬核防晒装备加入这场“夏日肌肤保卫战”。
03 防晒服配市场爆火下
如何挑到高性价比装备?
火爆的市场和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推动防晒服配市场不断创新研发新产品。截至7月4日,小红书平台上“物理防晒”话题浏览量达16亿,“服饰硬核防晒”话题浏览量达62.3万,在与防晒服配好物相关的笔记中,“凉感”“平价”“颜值”“防紫外线”等是最常见的关联话题。
但与此同时,行业乱象也悄然滋生。部分三无防晒衣印着“UPF50+”标识却无检测报告,更有商家夸大防晒衣功能宣传混淆概念。为何有的皮肤衣穿着闷热不透气?这背后既涉及材质工艺,也暗藏行业规范漏洞。
事实上,防晒服配的关键在于防晒系数:国标《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明确规定,只有当产品的 UPF 值大于 40,且 UVA(长波紫外线) 的平均透射率T(UVA)AV<5%时,才能称之为 “防紫外线产品”。根据FZ/T 74007-2019《户外防晒皮肤衣》,防晒服配需满足以下功能性要求:透气率不低于 30mm/s,表面抗湿性达到 3 级及以上。
面对品类繁多的防晒产品,如何兼顾防护功能与穿着舒适性?关键要看什么?记住以下Tips!
当小暑的炎热为“防晒经济”点燃消费引擎,背后是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与户外生活方式的普及。防晒服配也从关注UPF值的硬核防护装备向集“凉感”“显瘦”等多重功能的时尚单品升级,逐步迈向时尚化、场景化。然而,热度易得,长红难守,市场仍需正视行业乱象,强化标准执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