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陇南市,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亲历者名叫华洪波,是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初到陇南之际,华洪波搭乘出租车外出,闲谈中,司机王小芳听出华洪波的青岛口音,得知是来自千里之外的挂职干部,说什么也不肯收下他的打车钱,“青岛的干部资助我家孩子上了大学,帮我们渡过了难关,这趟车费我不能收”。
身患重病的王小芳,家境并不富裕,2023年,当全家为儿子筹措大学学费之时,一笔来自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公益慈善组织的助学金及时送到了家中。心怀感恩的王小芳始终记得未曾谋面的“青岛恩人”,便有了开篇的故事。
如今,时隔一年,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华洪波仍颇为感触。而这段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源自青岛市总2023年探索实施的“工会+社会组织”精准帮扶东西部协作新模式。
凝聚爱
作为陇南、定西结对帮扶协作城市,青岛2016年启动东西部协作工作,青岛市总积极联合两地工会,进行了诸多深入务实的合作。
前往甘肃考察项目落地情况时,青岛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想到,当前的援助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资金,何不发动社会力量,号召更多有爱心的企业职工加入,不仅能够扩大帮扶范围,更能形成全民参与东西部协作的城市氛围。
2023年6月,青岛市总联络青岛某公益慈善组织,抛出了希望借助其专业优势助力东西部协作的橄榄枝。接到工会的委托,该慈善组织迅速成立工作小组,两个月内多次深入陇南、定西,联合当地工会了解职工实际困难,确定公益项目和帮扶模式。
2023年8月,经过深入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双方确定了“工会+社会组织”精准帮扶的东西部协作新模式。即青岛市总指导慈善组织成立“山海情”青岛市工会东西部协作公益基金,双方发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职工群众广募善款,用于开展资助困难职工子女求学成长和“青山致富”乡村振兴两个项目,构建“政府主导、工会参与、社会协同、专业运作”的帮扶机制。
仅3个月时间,慈善组织收到企业、个人捐助的款项180余万元。
成为爱
“妹妹考上大学,还收到了两地工会的助学金,日子有奔头了。”甘肃陇南徽县市区一座老旧居民楼内,职工王女士高兴地说。
今年36岁的王女士身患肾病,早年治疗和常年透析花光了家中积蓄。王女士因病停职后,自己每个月只有200元的病假工资。2023年,妹妹考入上海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全家虽然高兴,但想到4年的费用却又犯了难。
2023年7月,单位工会下发了金秋助学的通知,王女士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很快便收到了1万元的助学金。令她惊喜的是,有一笔3000元的款项来自千里之外的青岛。
工作人员介绍,两地工会制定了规范的申报流程,经陇南工会提报的名单,青岛必须100%电话核实、40%以上入户回访,形成了“资金募集—精准筛选—长效跟踪”全链条闭环管理,确保助学金精准、真实发放。2023年以来,累计拨付101.9万元,资助423名定西、陇南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踏入大学学堂。
随着走访入户的深入,工作人员越发感受到受助职工子女对外面世界的渴望。2024年7月,一场30名定西学生奔赴青岛的研学之旅正式启程。
“有同学参观完青岛港迷上了数控机械,设计的科技小发明获得了校赛二等奖;也有同学参观海军博物馆后有了当兵的志向,现在已经是一名西部战区的陆军士兵……”工作人员细数着受助职工子女的故事。
种下爱
6月9日,陇南市武都区周家山千亩橄榄园揭牌。期盼了两年的“青山致富”项目终于落地,周家山村副书记靳世红脸上洋溢着喜悦。
2023年确定“青山致富”项目以后,种植什么作物、选择哪个区域一度困扰着青陇两地干部。
“既要带来经济效益,又要适合当地气候环境,还要有能担当的村委带领村民把项目做好。”带着青岛市总明确的几个“硬杠杠”,赴陇挂职的青岛干部联合当地工会主动对接有关部门,最终确定了周家山千亩橄榄园项目。
今年62岁的靳世红是周家山村人。据他介绍,因为交通闭塞和高海拔气候,祖祖辈辈以种植土豆、玉米为生,唯一的经济作物是花椒,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
“花椒树养护难、采摘难、收益低。”靳世红告诉记者,油橄榄几乎不需要养护,经济效益更高,且能够存活千年。也因此,当地村民们逢人便说:“政府给我们种下的不是一片林子,而是周家山子子孙孙的铁饭碗!”
2024年确定项目后,慈善组织拨付100万元购买了22万棵油橄榄树苗,帮助村民修缮了水渠、梯田等基建项目。为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两地工会和青岛挂职干部积极对接当地企业,达成兜底包收橄榄果的协议,价格随着市场行情只涨不跌,形成了捐赠、种植、销售全链条帮扶。
如今,一期投入的油橄榄树苗已经全部栽种成活,6年进入盛果期后,将解决当地200余户、7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