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风电头条)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成功举行,此次会议传出重磅信号——国家要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对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来说,这恰好是一个发展海上风电的大好机遇。
在三大石油集团中,中海油是最早开始布局风电的。
风电头条获悉,中海油对风电领域的探索早在2004年已成功开启。当时中海油主要负责人推动新能源板块建设,不久后,中海油成立新能源办公室,正式进军新能源领域。
在2021年8月19日晚召开的中国海油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海油的负责人面向媒体时强调:在 “十四五” 期间,中海油计划在陆上风电和光伏领域获取资源不低于500万千瓦,每年投资比例设定在5%-10%。
这一清晰的战略规划,为中海油陆上风电发展锚定了目标,指引着公司在陆上风电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
2025年6月6日,张传江正式调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图片来源:中国海油张传江在上任后视察中海油业务工作时强调:“要坚持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优质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找准场景做好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瞻技术研究,注重规模效应,实现经济可行。”作为中海油新一届“掌门人”,张传江将继续带领中海油深入海上风电布局。
根据中海油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海油海上风电装机已突破100万千瓦。
根据中国海油2024年发布的《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4》,中国海油计划到2025年获取陆上风光资源500万千瓦,投产规模约50-100万千瓦。
最早起步布局海上风电
早在2006年,中海油已经将海上风电列为“未来30年中海油的重点投入”领域,开始提前布局海上资源,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发展路径。2007年,中海油不仅成立了新能源公司,还快速将首座风电场投运,将其接入绥中36-1油田。
2018年11月,中海油集团党组正式通过进入海上风电产业的战略决策,并指明由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牵头海上风电业务。
2019年年初,中海油在公布2019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时再次提到,将积极探索海上风电业务。
2019年7月,中海油旗下公司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等。
此后几年,中海油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投资不断增加,其在风电、动力电池、生物质能和光伏等领域的投资累计超过百亿元。
2025年3月,中海油官网消息称:“中海油正加大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投入,是中国海油近年来科研投入的一个亮点。近年来,中国海油对二氧化碳封存、冷能、风电等新能源的投入越来越多,对数智技术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
注:根据网上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
在海上风电领域不断创造奇迹
中海油在海上开发油气多年,使其发展海上风电也具备明显优势,公司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引,研发海上新型漂浮式基础风电机组。
图片来源:中海油官网2023年5月20日,中海油的“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正式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风电头条了解到,其所在位置的文昌海域风急浪高,历史最大台风中心风力接近17级。为了应对强台风,中海油的技术人员通过优化平台尺度、增设高效阻尼结构等技术创新,使浮式平台具备抵抗最大17级超强台风的能力,在极端环境下其倾斜角度仅10度左右,能让风机在84米/秒的风速下确保运行安全。
“海油观澜号”还设计了 “鸭蹼式” 运动抑制装置,进一步改善平台运动性能,发电工况下平台最大倾角为3°,最大垂荡2米,确保了风机发电状态平稳。
“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它的建成投用,不仅对于中海油的海上风电事业来说意义非凡,同样成为我国海上风电的自主开发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数量级的“代表作”,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全面覆盖风机安装和运维
中海油在风电技术领域相当全面,尤其是海上风电技术方面,除了常见的半潜式技术,还创新引领性地提出张力腿式技术。
根据网上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
该项目是陆丰油田群清洁能源电力供给改造示范项目,其地理位置在粤东海域,离岸136公里,水深136米,是我国首个应用张力腿平台(TLP)技术的深远海风电示范工程。
它将搭载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MW浮式风电机组,首次创新采用垂直张力腿系泊系统,配套动静态海缆及储能装置接入陆丰油田群。预计建成后每年可为南海油气开发提供5400万度绿电。
该项目首次创新采用垂直张力腿系泊系统,通过多根张力筋与海底的锚固设备相连接,通过施加在系泊缆上的预张力保证平台具有类似固定平台的稳定性,即使在超强台风工况下,平台倾角也不超过1°,运动性能堪比固定式基础。这种创新的系泊系统设计,解决了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在恶劣海况下的稳定难题,为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风电运维环节,中海油同样表现不俗。风电头条获悉,2025年6月23日交付的“海洋石油 511”,由中海油联合国内造船企业打造,采用双体设计,总长36.2米、宽10.4米,具备在2.5米有义波高的复杂海况下安全顶靠风机桩柱的能力,极大拓展了作业窗口期。
图片来源:海油发展该船搭载中海油自主开发的智慧新能源管理平台,结合AI技术,能按照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三种要求,自动生成船舶航行路线与作业排程,并整合实时海况与气象数据,动态调整运维计划,让海上风电运维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
写在最后
三大石油公司的风电布局,写到中海油算是告一段落了,三家石油企业在风电领域各有千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作为国内石油企业的代表,其各自在风电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传统能源企业笃定发展风电,实现绿色转型的一刹那,中国能源央企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不言而喻。
央企在风电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彰显了国家战略意志与市场化机制、国际化规则的高度协同,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国海油集团官网、三峡集团、明阳集团等
来源:风电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