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创始人
2025-07-07 19:26:18
0

作者:芒格书院

导语:如今大家之所以把上班当成“上刑”,其实是对平庸而低效的“卷”的厌恶。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创造的需求,所以,寻找适合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或许才是这道题的合适解法。无论是跳踢踏舞、拉丁舞,还是朝九晚五,重点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支,然后跳起来。

现代意义上的“上班”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工厂生产兴起,工人需按照固定的时间到工厂进行劳作,工作时间从农业社会的"自然时间"(依昼夜更替、季节变化调整)转变为机械时间——以钟表为基准的标准化时段。这种基本模式随着工业与全球化的发展逐步演变,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普遍的工作方式。

古代人当然也要上班。汉代吏员“五日一休沐”,唐代变为每十日一休,五品以上官员需每日上朝,宋代公务员则相对轻松,全年休假可达九十多天。而每个时代的农民、工匠、商人都需要为了生计劳作。

看来就算会穿越也很难逃避上班这件事,那换个物种呢?有网友就羡慕起猴子来,因为它们的进化程度刚好让它们可以不用上班(在动物园打工的猴子们表示反对)。

那么,我们只能被命运的双手按在工位上摩擦了吗?向智慧的人学习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

1988年,巴菲特在访谈节目中提到:“我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一直很快乐,他从事着世界上最有趣的工作,而金钱只是做喜欢的事情的副产品。

在1995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我们有许多经理人根本就不必靠这份工作过活,但每天还是一样全力以赴,就像是身价不菲的职业高尔夫球选手,还是继续打巡回赛一样。他们喜欢现在从事的工作,而且要把它做的很好,把他们形容是在工作或许是个错误的名词,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他们所擅长的生产活动而非休闲活动之上而已。

其实,上班只是工作的一种形态,而工作的理想状态应当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个体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整个社会通过大家的分工协作实现整体产出的提升。

如今大家之所以把上班当成“上刑”,其实是对平庸而低效的“卷”的厌恶。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创造的需求,所以,寻找适合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或许才是这道题的合适解法。无论是跳踢踏舞、拉丁舞,还是朝九晚五,重点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支,然后跳起来。

以兴趣为钥匙,

开启属于自己的“能力圈”

段永平在2025年浙江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他当年投身于游戏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爱玩。这份纯粹的兴趣成为他踏入行业的钥匙——因为热爱游戏,他更能理解玩家需求,洞察市场潜力,而这份对行业的深刻理解直接体现在后来对网易的投资决策中。

投资网易时,市场普遍不看好游戏行业的前景,但他凭借在小霸王时期深耕游戏领域的经验,深知网易这家公司和游戏行业的巨大潜力,这正是兴趣积累转化为能力圈的典型体现。

对于巴菲特来说也是如此,在1998年华盛顿大学的演讲中,巴菲特表示他庆幸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欣赏的人一起工作。他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到了办公室以后,总觉得自己如同躺在沙发上绘制着天花板。

以兴趣为钥匙,开启并构建能力圈,本质是找到“擅长”与“热爱”的交集。价值投资者强调的“不懂不碰”,所谓“懂”,正是源于长期兴趣驱动下的持续观察与积累。这种“从兴趣出发,向专业深入”的路径,适用于每个想要创造价值的人。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首先问自己的应该是:我做什么最得心应手?我对什么最有热情?这远比紧盯热门更为重要——前者是从内而外的主动选择,后者则是浪潮下的被动追逐。如果你擅长画画,却非要去做财务报表,确实很难在工作中保持情绪稳定。

拆解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

能力圈的扩张是每天0.1%的积累,而非突然的突破。宏大目标往往是陷阱,只有把大目标拆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步骤,才能避免因焦虑而动作变形。

段永平在2011年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讲到的第一点,就是要做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躺平,而是指摒弃急功近利的虚浮目标,转而脚踏实地去做对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对。

在雪球上回答网友提问时,段永平也说:好的投资决策看起来并没有花很多时间来决定,实际上却是很多年了解的积累的结果。比如,巴菲特决定投高盛可能只花了20分钟,但那其实是他50年理解的积累。

巴菲特在1989年致股东信及多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专注于识别一英尺的跨栏,而非因为获得了跨越七英尺的能力。

就像芒格所言,“每过完一天,要努力比早上醒来时更聪明一点点。”

对于当代职场人来说,我们可以将大目标拆解为可量化的小行动。这种小步骤带来的即时反馈,能持续强化行动动力,同时也可以在细分领域建立“认知复利”。例如,对投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每天花2小时深入一个细分行业,积累3-5年,必能形成独特洞见。

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价值观分歧是协作的最大障碍,若无法改变对方,应果断减少接触,避免陷入无效消耗。

段永平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就曾说,他不喜欢跟没有办法沟通的人打交道,他和创办拼多多的黄峥是朋友,因为黄峥是个看本质的人,他们能聊得来。

巴菲特和芒格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投资界的“黄金搭档”,在跨越几十年的合作中铸造伟大的伯克希尔,是因为他们在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上从未产生分歧。这包括对“护城河”理论的共同坚守,对“能力圈”边界的敬畏,以及对“长期主义”的极致践行。巴芒两人互相成就,他们不仅成为投资界的标杆,更在企业治理、社会责任等领域树立起“做正确的事”的典范。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无论是上班还是自己组建团队,都需要明确核心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理念分歧带来的隐性成本远高于短期效率,选择对的人本质是选择一种“同频共振”的成长节奏,这样大家既能在顺境中互相激发,也能在逆境中彼此支撑,让每一份努力都朝着同一方向积累,而非在分歧中消耗。这不仅是职场生存的智慧,更是成就长期事业的底层逻辑。

乐趣藏在“把事情做对”

的过程之中

段永平在2016年接受浙江大学校友采访时说,当年准备高考,每天非常充实,到了学校以后,突然发现失去了目标,就没有乐趣了。到大三他突然悟到,人生的乐趣是在过程当中。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给自己设定目标,体验过程,而乐趣就源于持续行动中的小成就,人们喜欢玩游戏往往就是因为它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目标。

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贯穿于段永平的商业与投资生涯。于他而言,投资并非只盯着股价,而是享受“理解一家伟大企业”的过程——深度体验产品、研究企业文化、了解管理策略、观察市场反馈。甚至打高尔夫球也是如此:尽量挥好每一杆,享受挥杆的过程,专注于当下的动作,结果往往不会差。因为结果是过程的副产品,享受过程才能保持平常心。

巴菲特同样将工作视为充满乐趣的游戏,他与芒格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公司,其实也是将“分析商业模式”视为智力游戏——拆解财报、推演竞争壁垒、观察管理层决策,这些在旁人眼中的苦差事,在他们眼中则是“思维的乐趣”。

所以,当你热爱过程,结果会自然而来,若只盯着结果,过程就成了煎熬。

对于职场人而言,每一个项目都是“升级打怪”的过程,不必纠结于最终能否成功,而是关注每一步收获的经验。比如接手陌生领域的任务时,可将其拆解为:学习行业术语——梳理业务流程——尝试基础操作,每完成一步就像给角色增加一个经验值,长期积累必能解锁新技能。

时间终将会把过程中的每一分努力都变成你的护城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伊朗盟友受严重冲击,内塔尼亚胡... 转自:上观新闻当地时间7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抵达美国,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在以色列又持续...
以防长:以方寻求达成加沙地带停... 当地时间7月7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表示,以色列方面寻求就加沙地带停火和交换被扣押人员达成协议。卡茨...
香港大学发布最新或2023(历...  近日,香港大学发布最新或2023(历届)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预计招生名额不超过300人,最新或20...
“绿色骑行·活力青海2025第... 7月4日至6日,“绿色骑行·活力青海 2025第二十四届环青赛赛段嘉年华”在西宁市新宁广场盛大举行。...
最新或2023(历届)江苏高考... 江苏最新或2023(历届)高考报名工作昨天开始,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市秦淮区招办采访发现,这两年“随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