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猫跳水”的视频,在Instagram发布一周后,收获了3亿的流量。这则AI视频的创作者,叫Hailuo 02,国内外鼎鼎有名。背后,是申城AI独角兽MiniMax坚守的长期主义,是研发人员日复一日做“难而正确的事”;背后,是上海张开怀抱,热烈拥抱五湖四海的人工智能创业者。在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道路上,上海交出的,不仅是“西有模速,东有模力”的面上答卷,更是在制度、人才、生态等方面跑出科创加速度的魄力与胆识。“尖兵”是如何炼成的?或许,答案可以在朴实却深刻的“金木水火土”五字里发现。
金 真金白银送你一程
科创主体,最需要什么?不用想,真金白银,一定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犹记得,2025年开年,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上,徐汇就放出“大招”:单个项目的算力补贴将提高到2000万元。这还没结束,徐汇还推出一批高价值的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鼓励深耕垂类应用。“一句话总结,上海对于AI创业者,可以说是‘诚意足、力度大、很解渴’!”土生土长的徐汇AI企业——阶跃星辰副总裁李璟的感慨,道出了很多创业者最真实的心声。这家被誉为多模态“最强卷王”的初创公司,成立两年来,在上海见证并参与了AI产业的高速发展。
春日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国内首个算力生态平台——“模速空间算力生态超市”亮相,其中的算力扶持专区,为完成注册的入驻企业提供价值100万元的等价算力大礼包,企业可“免申即享”。更令大家放心迈开步子往前冲的底气是,目前,上海已相继成立人工智能母基金、人工智能国家大基金、人工智能生态基金,总规模近千亿元。
木 创新人才聚木成林
城市间科技、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对创新人才的争夺。过去,企业习惯“摘果子”——引进那些已然声名鹊起、成果傍身的人才,这没错。可,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上海很早意识到,要抢占AI高地,就得培育一片根深叶茂的“创新人才森林”。在徐汇的模速空间,近三分之一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少企业创始人、CEO、CTO的平均年龄也就在30岁上下。
无问芯穹,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DeepSeek之外值得关注的四家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之一,团队平均年龄32岁;若再加上实习生,这个数字能降到28岁。创始人兼CEO夏立雪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厉害,两年前,无问芯穹曾推出惊艳业界的推理加速方法FlashDecoding++,而这项工作的第一作者,是位年仅24岁的实习生。在无问芯穹总经理曾书霖看来,上海集聚复旦、交大、同济等顶尖高校及海内外高端人才,这种人才密度造就了城市的技术活力,也有利于形成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优势。
水 创新生态润泽万物
上海的城市精神,头四个字,叫“海纳百川”。海缘何能纳百川,首先无疑是包容性;但不容忽视的是,一定也有四通八达的水系,能让“川”最终抵达“海”——这些,便构成了创新生态。不久前迎来“主场时刻”、技术产品“五连发”的MiniMax,在创业之初,曾经辗转国内多个城市,吃过不少“闭门羹”。但,上海对于草根创客的热情和包容,使他们最终选择深耕于此:“我们初来上海时,属地街道曾陪同考察办公场地,谨慎、负责、认真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诚意。”
几十天前,一张名为“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图”在业界流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期待。图中提到的“自主进化”“五大要素”等概念,为人们描绘了一个AI Agent的终极形态。上个月,MiniMax Agent的正式发布,正是对这份规划图的郑重“交卷”
有专家点评,徐汇“模速空间”的优势在于链接,毗邻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紧密黏合上下游;浦东“模力社区”的特点在于场景,以张江科学城作为超级载体,推动垂类模型赋能千行百业。在模速空间,经常听到的两句形容是:“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伙人”。“扎根上海近两年来,无问芯穹最直观的感受是——在这里,每家AI企业都不是孤岛。”作为第一批入驻模速空间的创业公司,夏立雪说,“上海构建了世界级AI发展环境,创新生态涵养了各类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不断掀起科技创新的奔腾巨浪。”
火 创新火种接棒相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AI赛道,上海的这把火燃得很早。2017年确立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愿景,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这要远远早于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同时,上海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到连续多年“智联世界”,到“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再到“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每年如期而至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踩准了时代发展的鼓点,更是为所有AI从业者一次次点燃、接续创新火种。
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
更重要的是,在上海,每个行业都在呼唤“AI之火”:医院通过大模型提升诊疗效率,学校通过AI绘出“智慧课堂”新图景,企业用AI生成方案节省高昂成本……火,还有另一层意思。通用人工智能犹如星辰大海,“技术无人区”也需要点燃引路之火。就在半个月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的明珠湖会议上,“如何平衡智能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如何构建真正自主进化的智能体”“如何实现类人的具身进化和环境自适应”等十个关于AI的前沿问题被抛出,期待有能力的“创新火种”尝试解答。
土 悉心厚植创新沃土
千尺高台,起于垒土。土,可以是有形的,就像模速空间、模力社区。现在,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已颇具规模——徐汇区侧重推动大模型企业集聚式创新,浦东新区和闵行区聚焦于智算芯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杨浦重点布局数字经济领域的垂类大模型……一张几乎遍布全市的“AI地图”悄然绘就。土,也可以是无形的,就像千千万万个应用场景。上海说,创业绝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制造业、教育、医疗、金融、环境、能源、文旅、建筑、智慧城市……在申城,大模型技术正加速从“技术验证”向“商业闭环”跨越。土,还是可以触摸的。初创AI企业说,上海在人才落户政策、资质申报等配套服务方面十分完善,“这片创新的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人才补贴、住房补助、安心生活等系列‘大礼包’。”
日新月异的“模都”,正与历史悠久的“魔都”相融,为万千创新企业提供最热情奔放的创新沃土。而有了“金木水火土”的深厚积淀,“模都”有信心抢抓机遇,走在前列,跑出更快的科创加速度。
原标题:上海AI发展的“金木水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