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瑶 记者 任明超)在海南黎族村落,千年非遗技艺正通过村民之手焕发新生,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动力。近日,2025海南“文旅高质量发展深度调研行”媒体采访团活动深入昌江、白沙等市县,感受黎族非遗文旅融合之路。
把陶土放在桌上,揉好圆球制成底座,再用双手搓出长条,沿着底座垒好边缘,用贝壳刮平缝隙……在昌江县石碌镇保突制陶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名众,正在为游客展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不到十分钟,这位来自保突村的95后小伙子已经让小巧的陶制烟灰缸初具雏形。
“当年很多村里的老人还在制作黎陶,但是没有地方卖。因此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村民可以来这里制作黎陶、销售成品,让这门技艺传承下来。”2013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珍牵头成立了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如今在“非遗传承+科普研学+乡村旅游”模式的带动下,该合作社年销售额约100万元,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
在保突制陶馆,李名众正介绍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瑶/摄“尽管学习黎陶制作的过程有些枯燥,但作为村里的年轻人,我希望能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李名众表示。近年来,昌江黎族自治县充分发掘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在“文化延续未来、非遗助力乡村”理念引领下,促进昌江黎陶文化产、学、研、旅一体化发展,让千年黎陶技艺重新焕发活力。体验馆一侧的长桌上摆放着一些颇具特色的黎陶制品。“其中一部分是一些学生来到这里体验时的作品,我们会经常组织研学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黎陶文化。”李名众说。
而当非遗陶罐被架在白沙黎医的灶台上,承载着千年传承的黎药又氤氲出新的香气。“这大概是我来的第五次了,效果非常好。”在白沙黎族医药体验区的按摩室内,一位患有腰颈疼痛的村民结束推拿治疗后露出轻松的表情。来自周边的村民正坐在诊室外的椅子上,排队等待治疗。“有很多周围的村民会专门来这里找我们配药、调理。”白沙县黎族医药协会的王雪忱介绍,目前她已经取得了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在白沙黎族医药体验区从事相关工作。
白沙黎族医药体验区内的药材展示柜。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瑶/摄2023年9月,海南省首个“黎族医药体验区”在白沙县人民医院茶城院区挂牌成立。该体验区面积约200平方米,内设接诊堂、熏蒸室、中药材展示厅、黎医药文化长廊等区域。“为了更好地传承黎族医药,我们还在挖掘各村的‘民间高手’。”白沙县黎族医药协会会长符金马表示,目前很多黎族医药传承者年事已高,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到黎族医药的传承中。
在体验区穿着黎族服饰的工作人员中,一位穿着T恤、牛仔裤的女生一直忙前忙后,出入各诊室之间。“我大学是学音乐的,但从小就对黎药很感兴趣,毕业后就决定进入这个行业。”在海口生活的00后女生刘恩宇儿时经常和母亲回到白沙县志口村和罗帅一村探亲,跟着家里的长辈一起上山认药、采药,对黎药知识耳濡目染。毕业至今,她已经跟随王雪忱学习了6个多月,“我想继续深入学习,考取资格证书,未来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和了解黎药黎医”。
截至目前,该体验区已吸引省内外600余人次前来体验黎药酒推拿和黎药足疗等黎医药服务。在符金马看来,设立体验区是提供文旅产品供给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但能够让游客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还能推动黎药走向全国,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