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报
初夏时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大明山茶园里,600亩有机茶树抽芽吐绿。茶农张月华一边采茶一边说:“我种了7亩多茶树,去年卖茶收入4万多元,今年预计比去年的产量还要多。”
大明山茶园位于明亮镇万古村,占地1200亩,是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今,茶园集研学、生产、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近年来,上林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当地群众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乡村旅游,敲开致富之门
在上林县大明山山脉上,有一个藏在云端的村落——东春村。这里风光旖旎,宛如世外桃源。但在过去,这里却是一个“靠山吃山”的贫困村。
近年来,上林县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同时也带动乡村民宿产业蓬勃发展。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东春村村民将一批闲置农房、宅基地租赁给社会资本经营民宿,或直接入股并参与民宿经营管理。短短几年时间,东春村从贫困村转变为小康村,还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
“我们推行‘公司+农户’‘集群+托管’模式,着力打造‘排其—上水源、排干—下水源、马槽—六毛’这3条乡村旅游民宿示范带,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诗和远方’,助力乡村振兴。”东春村驻村第一书记蓝梅艳说,目前,东春村已建成民宿5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35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周边450多名群众就业。
走进东春村,一幢幢造型别致的特色民宿让人眼前一亮,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绿水青山间。民宿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高山红茶、八角、野生蜂蜜、腊肉、竹笋等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厚植生态底色,擦亮“山水”名片
“山清水秀上林美,呗侬(在壮语中意为兄弟姐妹)情谊最珍贵,来到老家不想走,歌海情长暖心怀……”音乐青年欧翔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林呗侬。早年间,欧翔也曾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但如今,他还是选择回到上林这片宁静自然的乡村故土。
闲暇时,欧翔会背上吉他,骑着摩托车来到山林田野间,听蝉鸣鸟叫,看稻浪翻滚。每年广西“三月三”传统节日期间,他还会与好友聚在一起,在青山绿水间组织歌舞活动。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每年夏天,前来上林体验溯溪、露营的户外爱好者数不胜数。
“这里风景如画,流水潺潺,特别享受在大明山涧露营的感觉。”博主“迪大人”是一名资深的户外探险爱好者,她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十多篇关于上林溯溪的游玩笔记,吸引众多粉丝前往体验。
“要想身体好,多往上林跑。”这也是上林县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生态旅游有力推动了上林县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62.08万人(次),旅游消费总收入99.92亿元。
目前,上林县共拥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6个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每年五一、国庆假期,上林县大龙湖景区、“三里·洋渡”乡村旅游区等地游人如织,人气十足。
此外,依托东红湿地、东敢水库等生态景观,上林县还推出“星空草坪+山水画卷”自驾线路。众多民宿业主也融合文创、研学、康养等,推出工艺品DIY、民俗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旅居体验。
培育特色产业,激发绿色动能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上林县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产业升级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产业,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两山”转化之路。
上林大米被誉为“用矿泉水种出来的稻米”,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更在电商平台上供不应求。
近年来,上林县不断扩大有机大米、有机水果、有机茶叶等特色产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广西首个列入地理标志保护的大米产品”这两张“金名片”,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
目前,上林县获有机产品认证企业(合作社)累计25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含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累计34张,有机认证面积约1.16万亩(含有机转换),年产量5350吨。有机产品认证涵盖水稻、水果、金花茶、小龙虾等12个种类。2024年,上林县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57.71亿元。
此外,依托当地品质优良的山泉水,上林县创立了“明山泉”“上水源”等本土天然饮用水品牌,成功吸引国内包装饮用水及饮料的龙头企业落户,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将达6亿元以上。
“盘活生态资源,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向‘绿色’要经济发展,让‘绿色’出真金白银。”上林县委书记杨世爵表示,上林县大力开展大气、土壤、水环境系统治理,2021年以来,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达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7.7%。
未来,上林县将持续巩固当地生态优势,不断做大绿水青山生态基底,激活金山银山价值引擎,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