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深化路径:从“融入”到“内生”
创始人
2025-07-07 11:37:27
0

  原标题:高校课程思政的深化路径:从“融入”到“内生”

  课程思政建设正面临从“物理叠加”向“化学反应”的深层转型。当前实践中存在的标签化融入、学科壁垒固化、评价机制悬浮等问题反映了知识生产与价值传导的二元割裂问题。课程思政的深化需实现从外部“融入”到内生“生成”的范式跃迁,通过重构知识伦理、激活师生共同体、创新评价生态,使价值观塑造成为专业教育的本体性存在,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融入”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以来,课程思政已实现学科全覆盖,但其育人效能仍受限于三大结构性矛盾。其一是知识伦理的断裂。当前课程思政多采用“知识点+思政案例”的嵌入模式,将价值观教育窄化为“专业课程的装饰品”。例如,在《材料科学》课程中,“科学家精神”仅以短时间的视频形式呈现,与晶体结构、相变原理等核心知识缺乏逻辑关联。这种“贴标签”式融入可能导致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处于隔离状态,难以形成价值共鸣。其二是学科话语的隔阂。不同学科在思政资源转化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学科特性,更深层的原因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可能受“价值无涉”实证主义影响,导致教师容易陷入“讲专业不敢谈价值,谈价值不会融专业”的能力焦虑。其三是评价机制的脱节。现有评价体系难以捕捉课程思政的隐性成效。“过程黑箱化、结果模糊化”的评价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提质增效。

  “内生型”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建立专业教育的价值坐标系。其一,深挖学科发展史中的精神密码。理工科课程可聚焦“科学伦理发展史”,如通过“半导体技术发展中的自主创新博弈”案例,揭示关键技术突破背后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人文社科课程应强化“文明对话意识”,如在经济学科中对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自由主义”的实践效能,用中国发展奇迹破解“西方中心主义”。其二,构建“问题链”导向的融合范式。借鉴杜威“做中学”理念,设计贯通知识、能力、价值的“三维问题链”。例如,医学课程可设置“疾病防控中的伦理决策”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分析病毒传播模型时,必须同步考量资源分配正义、医护职业精神等维度,从而实现价值观的有效塑造。

  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其一,提升教师的“价值转化力”。开发“学科思政基因图谱”,为各专业提供价值观转化工具包。实施“双师协同计划”,推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建“融合型教研室”。其二,激发学生的“价值建构力”。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价值观协商空间”。例如,山东建筑大学《民法总论》课程设置“AI生成物著作权归属”辩论环节,引导学生在辨析法律条文时,通过角色扮演体悟“公平与效率”“创新与秩序”的价值张力,使其社会责任感知度得到大幅提升。

  构建“三阶四维”的动态评价体系。其一,构建基于过程哲学的三阶段追踪机制。课程设计阶段,运用德尔菲法组织学科专家对教学目标的“价值逻辑自洽性”进行多轮论证,重点审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耦合度;教学实施阶段,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实时采集微表情、皮电反应等生物特征数据,结合NLP情感分析技术构建“情感体验指数矩阵”;课后延展阶段,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实践档案袋、社会网络分析追踪学生价值行为的转化轨迹,建立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评估长期效果。其二,构建突破传统二维框架的四维立体架构评价指标体系。认知维度,设置价值理解深度、知识迁移广度等二级指标,采用项目反应理论(IRT)进行量表开发;情感维度,构建包含态度强度、情感持久度等维度的测量模型,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LGM)分析动态变化;行为维度,开发“知行转化指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85%)、价值冲突情境应对等行为锚定法进行量化;发展维度,创设“价值创造能效值”,综合考量创新项目孵化数量、社会影响力因子等成长性指标。(作者 张庆强)

原标题:高校课程思政的深化路径:从“融入”到“内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爆发!这家民营钢企大赚93亿! (转自:钢铁通)  在钢铁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最新数...
林海深处的文旅“明珠” 转自:草原云七月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意葱茏,流水潺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动能,绰尔森工公司的玉...
最新或2023(历届)上海高考... 最新或2023(历届)上海高考提前批一批录取日程安排表高招日程安排表  6月23日至25日  ● 获...
燕京啤酒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 观点网讯:7月7日,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根据公告,燕京啤酒预计2025...
最新或2023(历届)上海高考... 7月6日至12日左右,提前批及艺术类院校录取;7月15日左右起,一本院校录取;7月23日左右起,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