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7月6日讯 (记者 李永桃)记者从内蒙古住建厅获悉,今年以来,该厅紧扣住建部涉企整治工作方案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从三方面发力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让企业轻装上阵。
从确权明责方面发力,给执法戴上“紧箍咒”。
内蒙古住建系统5822名执法人员100%持证上岗,执法人员名单对外公示,谁有资格查、查什么,白纸黑字写得清楚,绝不让企业面对“无名之查”。同时,制定涉企检查清单,通过审慎考量及评估,将原有的23项检查压缩到17项,砍掉了25%的非必要检查。另外,每年组织不少于30小时的执法培训,邀请法律专家结合实践工作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5000多名执法人员参训,重点培训调查取证、自由裁量等实操技能,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尺度。
从规范程序方面发力,让执法全程“晒在阳光下”。
内蒙古住建厅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细化执法事项清单,检查事项做到应公示尽公示,处理结果依法公开,保证公正透明。做到执法全过程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内容包括3大部分,257项具体内容,对常见违法行为明确处罚阶梯,比如擅自施工处罚,按危害程度分3档,杜绝“同案不同罚”。建立“柔性执法”机制,推行7项“轻微首违不罚”措施。加强执法监督,定期组织开展案卷评查,揪出42个程序问题,全部清单化督办整改。
从分类监管方面发力,给守信企业“减负松绑”。
根据“风险+信用”,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对信用评价优秀、风险较低的A级企业,实行“无事不扰”机制,对信用评价一般的B级企业按计划抽查,对投诉集中、事故频发的C级企业,增加定向检查。对问题企业增加检查频次,不是为了罚而罚,而是帮企业“治未病”,早发现、早提醒、早整改,避免小毛病拖成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