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孙女含泪再读“绝笔家书”
创始人
2025-07-07 02:57:55
0

陈红手捧父亲和奶奶赵一曼的画像,向记者讲述奶奶的革命故事。

赵一曼的革命烈士证书。

赵一曼给宁儿的“绝笔家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封家书,满怀深情。字里行间,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歉疚和不舍,更是一位抗日英烈对于抗击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留下的箴言。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的抗日英雄赵一曼在被日寇押往珠河的火车上写下这封绝笔信。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再次朗读起这封信件,依然热泪盈眶。

成长

自幼知道奶奶是英雄

  陈红幼时成长于宜宾老家,那里是赵一曼的故居。小时候,姨婆在陈红的床头挂了一幅彩色的画,画中,一个身着旗袍的女士怀抱幼儿,坐于藤椅上——那就是绝笔信中的主角,赵一曼和她的儿子宁儿。

  “那时候奶奶留下的照片很少,其中一张就是她抱着我父亲的。”陈红说,因为姨婆想念妹妹,加上时间久远照片褪色,姨婆就专门请人根据照片画了这幅画。从她记事起,这幅画就挂在床头。

  在身边人的讲述中,陈红知道自己的奶奶是一名抗日英雄,但幼时的她,很难说清自己跟英雄有什么关系。“要说奶奶,我第一反应就是像姨婆那样的人。”陈红说,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她通过家人的讲述、自己的阅读,慢慢了解了奶奶赵一曼。

  “奶奶的本名叫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宜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陈红介绍,为了革命事业,奶奶后来多次采用化名四处活动。1927年9月,奶奶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莫斯科,她与爷爷陈达邦相爱并结婚,后奉命回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之后,孩子出生,取名“宁儿”。

  那张仅存的母子合照,就拍摄于宁儿一岁多时。由于全身心投身革命,赵一曼拍下这张照片寄给亲人,此后母子再未能重逢。

  多年以后,陈红在一份资料中看到,当年,日伪报纸上称赵一曼“红装白马驰骋哈东攻城略地危害治安”,描述她为“密林中的女王”。“奶奶该是怎样英姿勃勃的模样呢?”陈红心中的疑问在此后与历史的慢慢靠近中揭开。

传奇

牺牲之际留下绝笔信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间,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均未能得逞。

  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赵一曼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几天后,她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被敌杀害,就义时年仅31岁。

  在去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要来纸笔,写下那封给宁儿的绝笔信。“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陈红每次读到这里,都会想到,当年,奶奶为了追求她的理想和信仰,放弃了太多。将要牺牲之际,最放心不下、最牵挂的是她的孩子。“一封短短的信件,‘母亲’二字就重复用了多次,她对孩子的牵挂一定很深。”

  2021年,受邀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陈红坐在观礼台上,眼眶湿润。她在心中告诉奶奶: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生命换来的,你们的追求今天已经实现了,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

传承

年轻人有信仰很重要

  陈红珍藏的这封信,是由父亲陈掖贤亲手抄录的。她小心地用袋子包装,当作珍藏的宝贝。

  革命胜利后,李坤泰(赵一曼的原名)的亲人几经寻找,党组织终于确认赵一曼的真实身份。1957年,在得知抗日英雄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后,已经28岁的宁儿(陈掖贤)第一次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看到了那封母亲留给自己的信件。

  “父亲那时候肯定特别难过,他把那封遗书手抄了下来,后来寄给了我。”陈红回忆,父亲在世时,党和政府要给他发一笔烈士遗属抚恤金,“父亲拒绝了,他一直过不了自己心中的坎。那是奶奶用鲜血换的,他没办法接受,奶奶在咱们心里就行了。”

  父亲还经常教导陈红他们,不要觉得自己是烈士后代,就有什么特殊。陈红也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的,“你去工作就得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干,对得起自己的工资。”

  如今,陈红仍常常向人们讲述赵一曼的精神。她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信仰显得尤其重要,“珍惜现在,不忘过去,希望年轻人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杨涛 摄影报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江苏南京... 【摘要】最新或2023(历届)江苏南京物理中考说明来啦,猴年送福利,太阳教育网小编为你推荐最新或20...
九部门联手优化“个转企”办理流... 转自:中国改革报 本报讯 记者荆文娜报道 7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公布《关于推进高...
最新或2023(历届)江苏南京... 【摘要】最新或2023(历届)江苏南京英语中考说明是你要找的吗?太阳教育网为让您生活的更加美好,为您...
最新或2023(历届)南京政治... 【摘要】最新或2023(历届)南京政治中考说明为你提供全面的信息,太阳教育网希望得到大家的更多关注,...
阿联酋媒体:为何世界不会离开中... 阿联酋《阿拉伯邮报》7月5日文章,原题:为何世界不会离开中国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不均衡的背景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