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迈入新征程
创始人
2025-07-07 01:57:17
0

仙女湾湿地。

高原精灵普氏原羚。

湛蓝的青海湖。

成群的棕头鸥。

哈尔盖羚羊小镇科普基地。

西海新闻记者 吴梦婷/文 祁晓军/图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以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强化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提升监测与监管能力,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迈上新征程。截至目前,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成效评估阶段。

创新举措  优化管理运行机制

如今的青海湖,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理念,谱写着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的新篇章,青海湖特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趋于平衡。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有力推进。

自2022年4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复函同意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以来,我省全面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实施方案》明确的创建任务,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历时一年半,全面完成本底调查、范围分区、体制建设、保护修复、矛盾调处、监测监管、宣传科普和社区发展8个方面共计55项创建任务,形成65项成果,为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2023年11月,青海省政府向国家林草局提交创建评估申请。

2024年,持续优化功能分区边界,精准划定拟建国家公园范围,科学制定管控措施和发展政策,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创建成效评估。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更是关键一环。截至目前,青海省完成了两轮体制机制改革,设立了青海湖综合行政执法协调督导局、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共和、刚察、海晏、天峻管理分局和12个生态保护站,构建起“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这一系列举措,让青海湖国家公园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共融共生  交出亮眼成绩单

每年6月至8月,青海湖湟鱼开启一年中最为关键的旅程,它们沿着青海湖的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前往产卵繁殖地。与此同时,青海湖的候鸟也迎来繁殖高峰,以鱼为食的鸟类紧随洄游的鱼群,守候在河道附近,一场“鱼鸟大战”的生态奇景就此上演。

当前正是青海湖湟鱼洄游的黄金季节,为保障青海湖湟鱼洄游安全,环湖区域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工作人员集中行动,24小时开展护鱼行动,为湟鱼洄游保驾护航。

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哈尔盖镇普氏原羚野外观测基地,成群的普氏原羚在灌木丛中悠闲地觅食。放眼望去,成片的灌木丛为普氏原羚产崽和躲避天敌提供了庇护,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冬季,普氏原羚会成群向南迁移,到植被较丰富和有水源的地区,夏季又向北返回。”跟随着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当增卓玛的脚步,记者来到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展厅,通过观测设备,辽阔的哈尔盖草原一览无余。

经过多年的探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四固定,三统一”的监测规范,联合设置300个生态监测站点,对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13个普氏原羚活动区、28个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实现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持续向好,整体生态功能不断增强,3400余只普氏原羚在湖畔灵动跳跃,60万余只水鸟在湿地栖息繁衍,12.75万吨湟鱼演绎生命奇迹。

近年来,环青海湖流域荒漠猫、白唇鹿等珍稀物种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以往难得一见的黑颈鹤、黑鹳、大天鹅也频频亮相。不仅如此,青海湖水质状况处于较好水平,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5.7%,鸟类达291种、兽类42种。

绿色转型  走出百姓致富新路径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青海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金色的光辉与湖水的湛蓝交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早早等候在共和县黑马河镇观景点,只为目睹青海湖日出。

“我们文巴村就在青海湖畔,每年夏季,日出的壮美景观和连片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党支部书记多主才让说,“2023年,依托青海湖景区,文巴村抓住机遇,与加隆村、然去乎村、正却乎村等联合打造了黑马河的观景点。2024年,观景点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04万元的分红收益,村民们真切感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实惠。文巴村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文巴民俗酒店,2024年酒店年营业额达60余万元。”

生态旅游的发展,让游客饱览美景的同时,也让环湖百姓共享发展成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立足环湖资源禀赋,科学规划12个生态观景点,指导二郎剑、仙女湾等核心景区及观景点开展设施升级、业态拓展、自然研学等工作。通过有序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现青海湖示范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并进。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形式,全力推动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通过产业引导、景区吸纳就业、土地流转、聘用生态管护员等方式,引导近两万名环湖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生态旅游,探索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同时,持续开展环湖群众生态保护能力提升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培训和村级生态讲解员培训等技能培训,近千名群众从中受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坚持“双效统一” 打造更多优秀... 转自:光明日报【专家视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
教育部316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4年来,全国有3160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
最新或2023(历届)哈尔滨中...   从哈尔滨市教育局最新或2023(历届)教育工作会议获悉,今年哈市将调整中考加分政策,规范加分项目...
最新或2023(历届)浙江台州... 最新或2023(历届)浙江台州幼儿园中小学高中暑假放假时间和开学时间通知浙江台州最新或2023(历届...
原创 2... 中国女篮与澳大利亚第一场热身赛,中国队最终以13分之差输给对手,遭遇今夏热身赛首败。在这一场比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