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枕头书”
创始人
2025-07-07 00:31:43
0

1986年8月,陈忠实到西安周边的蓝田、长安两个县查阅县志和文史资料,搜集了大量的民间轶事和传闻。其间,陈忠实心中的长篇小说胚芽渐渐生成。

有一天晚上,陈忠实和一个叫李下叔的文学青年喝酒、聊天。李下叔忍不住问他:“白鹿原是你的生活场,按你的生活经历,写一部长篇小说足够了,何必如此下工夫来收集材料?”陈忠实趁着酒兴,答道:“我现在已经45岁了,写了一辈子小说,如果到死的时候,还不能写出一部可以垫在棺材里做枕头的书,会死不瞑目的!”

陈忠实有个“蒸馍理论”:创作就像蒸馍一样,面要好,酵头要老,工夫要到,气要饱。他认为自己经过几年的酝酿,创作正处在关键时候,“馍蒸到了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为了这个“枕头工程”,陈忠实推掉了“厅官”的任命,背着干粮回到了陕西老家。走之前,他决绝地对妻子说:“这事弄不成,就回乡下养鸡去!”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坐在沙发上,把一个大笔记本放在膝盖上,写下了《白鹿原》的第一行字。此后的时间里,陈忠实足不出户,几乎保持着与世隔绝的状态。每隔一段时间,妻子都会带着食物来看望他,顺便带走他的换洗衣服。1992年1月29日,陈忠实为自己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画上了句号。他倚靠在破旧的沙发上,长长地舒了口气,心里百感交集,禁不住老泪纵横。随后,他填了一首《小重山》,描述他的心境:“春来寒去复重重。掼下秃笔时,桃正红。独自掩卷默无声。却想哭,鼻塞泪不涌。单是图利名?怎堪这四载,煎熬情。瞩目南原觅白鹿,绿无涯,似闻呦呦鸣。”陈忠实倾注全部生活储备、全部艺术能力写成的《白鹿原》,确实是“一锅好馍”。小说先是在《当代》杂志连载,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并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后,陈忠实缓缓地对妻子说:“咱把事情弄成了,可以不去养鸡了!” 王剑 据《人民政协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内蒙古积极布局新材料产业新赛道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记者  李永桃  夏日北疆,万物勃发。在包头稀土高新区,一个个重大项目按下“快...
鄂尔多斯走出能源基地 绿色低碳...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7月6日讯  (记者  李永桃)7月5日,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获悉,在2025...
让更多纠纷止步于诉前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通讯员  陈婷  “春耕期间,我们仅用40天,就成功...
年内近20城支持房贷“商转公” 公积金新政密集落地个贷率  中国多地购房者再迎“减负”利好。  近日,多地再发公积金新政,支持商业性...
肉牛“南下”就是牛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记者  刘宏章  通讯员  曾令飞  6月29日,走进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