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变化莫测的夏日里,“火烧云”成为晨昏交替时的常客,也为南京的城市美景渲染出梦幻背景。不过朝霞和晚霞能像天气一样被预报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级大气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气象科普博主周俊骅凭着对气象的热爱和执着,每天通过卫星云图和气象知识向网友“预报”晚霞和朝霞。和使用软件查看相比,很多人更喜欢听他分析每天的天气图、云层结构、空气湿度等气象知识,摄影爱好者看着他的“预报”选择出门时带伞还是相机。
周俊骅不仅自己用相机记录一年四季里江南多个城市的时光流转,还手把手教网友拍摄大片。很多游客落地南京刷到了他的“晚霞预报”,便带着各种问题咨询,从晚霞朝霞到摄影机位视角、再到相机设置数据,他一一解答,让游客们带着美丽的照片满意而归。更有不少周边城市的伙伴,来找他一起“追彩云”。“我觉得帮助大家看天气,躲避暴雨雷电、知道什么时候抬头看见最美丽的云霞,这种信息是有温度、有生命的。”周俊骅说。
原来晚霞也可以“预报”
网友看他选择出门带伞还是相机
周俊骅有两个社交媒体账号,一个专注摄影,用来记录和分享自然美景,另一个则尝试用气象数据、天气现象和摄影感悟结合起来。起初,天气分析类内容流量并不高,直到2024年5月9日南京的那场大晚霞。“那天我尝试发布了一条晚霞预报,没想到获得几万浏览量,大家突然发现原来还能给‘晚霞’做预报。这让我意识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做气象科普要服务于大家关心的话题,要和生活强相关。”
“我最喜欢做的内容其实也是朝霞和晚霞的预报。这需要综合天气图、云层结构、能见度、空气湿度等多种元素判断,其实挺有挑战性。尤其是晚霞,大气运动变化快,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到火烧云的质量。”他说,“很多粉丝留言,说因为看了我的预报,提前带了伞或相机。”
一年多来,周俊骅建了好几个气象交流群,其中一个名为“追光|南京朝晚霞追击群”,方便大家实时互动。“有人会专门等待我的晚霞预报,有朋友是从上海、合肥甚至杭州看到我发的内容,特意赶到南京拍摄晚霞,顺便也游览了城市。”在他的账号下,南京、苏州的天空不只是他个人的追逐目标,也是许多气象与美景爱好者的情感归属。不少粉丝会主动在评论中留言,分享自己的拍摄成果,更有不少外地游客因此踏上“追霞”之旅。
群聊里,有游客发来信息:“我是从合肥专门自驾过来的,第一次拍晚霞,不知道南京怎么选机位,有没有拍摄攻略?”周俊骅都会一一耐心回复,结合实时卫星云图和自己的踩点经验,告诉对方“江边的中山码头、水边能见度高,适合低角度拍霞。”遇到有粉丝犹豫路线,他甚至会帮着导航推荐公交或骑行路线。
天气预报的难,常人难以想象。像晚霞这样的美景预报,受到大气湿度、云层、风场、污染等因素影响,难“十拿九稳”。面对偶尔“翻车”的小失误,周俊骅很坦然:“大部分粉丝都能理解。天气本来就是混沌系统,连超级计算机都不能百分百说对……”
一颗“气象种子”从小萌生
中学就能预报暴雨、暴雪
周俊骅的气象爱好萌生于孩提时代。来自苏州的他从小便喜欢观察天气变化,对地理、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家里人会说,快下雨了、天要变了,我就开始注意观察天空,问长辈原因。到了初高中,地理课里涉及气象内容,我就尝试自己分析暴雨、暴雪,把朋友圈当‘气象快报’发。”周俊骅坦言,这些分析引发了同学们的关注,今天天气如何,出门要不要带伞,都会先看看他发的内容,这给了他很强的成就感,也种下了选择气象专业的种子。
“高考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第一个就写了大气科学,最后很幸运考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里的大气科学是全国的领先专业,我觉得未来也会有更广阔的机会。”
在大量专业知识中,“朝霞晚霞预报”并不是一门学科或课程,充其量只能算是周俊骅自己的爱好。“我们课程里更多是大气原理分析、天气图判读。关于朝霞晚霞,老师并不会教,基本靠自学。”周俊骅坦言。高中时期,他已经能够通过网络自己钻研雷达图、气象数据分析,“其实雷达图有图例,只要学会查表、理解雷达回波和运动趋势,就能初步外推哪些地方会受天气影响,这对后来我做社交平台内容帮助很大。”
“大家都以为气象很难离生活很远,其实只要感兴趣,就能学得很快。”他分享道,“早期我就是在中央气象台网站找雷达图,对比天气现象进行简单分析,慢慢就越来越得心应手。比起单纯学理论,更喜欢做实用预报,帮身边的人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9月,周俊骅将继续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读研,他选择了极端气候方向,跟着导师研究从古代气候到现代、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气候转变影响亿万人生活,分析好极端气候,对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很重要。”他说,无论学习多忙,自己都会一周至少写一篇天气或天象预报,重大天气事件(如寒潮、高温、台风)一定分享专业分析,“把气象做成终身兴趣和公共服务,会一直坚持。”
为游客预报晚霞还分享拍摄点
手把手教网友“出片”
“有粉丝是真的看了我的晚霞预报后,特地过来南京。还有游客只是在旅行途中刷到我的内容,觉得惊喜,于是在有限的行程里把霞拍成了最重要的一站。”周俊骅说,每当第二天群里有人晒出带着霞光的照片,留言“多亏你的提醒,抓住了今年的绝美火烧云”,他都觉得比自己拍到还激动。
除了线上的问答,有的游客还会问:“如果明晚还能有火烧云,南京还有哪些适合短暂停留、能观赏夕阳的公园?”周俊骅会推送玄武湖情侣园、长江大桥桥头堡、鱼嘴公园等热门地,还会分享一些“小众但出片”的楼顶视角。
在他的气象群和私信里,这种“随问随答”“路线手册式”导览已是常态。即使有时因消息刷屏不能立刻回复,只要粉丝单独私信,他基本都会尽力解答。更让人动容的是,不少外地摄影新手会请求周俊骅“带带我”,虚心请教,从相机参数到取景心得,甚至请博主点评自己拍的照片。久而久之,追光群成了一个城市美景、天气知识与人文故事交汇的温暖社区。
“气象不光是科学,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情。大家素不相识,但因为一片云、一场霞,彼此结识,相互鼓劲。”周俊骅说,不仅有本地粉丝留言感谢“准预报让我不虚此行”,甚至有网友因为群聊结缘,成为现实中爬山、拍照的搭子。互动中,游客和本地市民的气象需求也各有不同。有游客专程“踩点”,需要具体路线和人群避开提醒;本地粉丝则会表达更在乎“预报准确率”,或者参与讨论“今晚到底能烧多大”。
每一次“追云捕电”,都是拥抱生活的体验
做科普是自我成长也是责任
摄影之路上,让周俊骅最激动的莫过于火烧云和雷电的瞬间。“2024年5月9日、7月20日这两次南京的晚霞特别壮观,天空像被点燃了一样,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还有追闪电,比如去年在苏州追过一次,最近一次拍闪电甚至有点怕,闪电就在楼顶头顶划过。”他说,每一次“追云捕电”,都是拥抱生活的体验。
粉丝中不乏同样喜欢拍摄和天气的朋友,“他们经常约着一起爬山、江边守候,有的甚至会私聊探讨今天怎么看云、如何判断晚霞,交流群还经常有新人特地问怎么选机位、该带什么镜头。”有趣的是,他还因“经验总结”分享晚霞预报套路而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网友。安徽的一位气象爱好者甚至私信他,希望能多学习专业知识,二人互相切磋预报技巧,成为网友知己。
谈到为何热衷于做气象科普,周俊骅表示,这既是兴趣也是从专业走向生活的责任。“有时候我会觉得,帮助大家看天气,避免被暴雨、雷电困住,或者能知道什么时候抬头看见最美丽的云霞,这种信息其实是很有温度、有生命的。”
他坦言,虽然很多人对气象行业的收获和经济回报心存疑虑,甚至觉得不如别的专业“赚钱”,但气象知识能救命,比如防受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提高市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认知,更能让人热爱身边的生活。“我曾经看到过台风登陆广东,台风眼过境市区以后很多人以为安全出门,结果很快就被另一侧狂风暴雨袭击,如果大家有更多气象常识,就能避免许多危险。”
“我觉得做科普的人,就是要把复杂的专业知识讲得简单,让大家在关键场景下想起你、用得上你的‘一条预报’。”他说,很多粉丝都会在群里或评论里反馈:“多亏了你的提醒,才让我看到今天美丽的晚霞/避开了暴雨。”这给了他很大动力,也促使他不断钻研、提升自己专业能力。他也强调,做气象科普,除了输出结论,还要讲清楚背后的不确定性。“不管是谁报天气,准确率永远有提升空间。更重要的是大家学会理解、接纳变化,提醒、预判比一锤定音重要。”
他更希望,未来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更多普通人。“南京和苏州的天气其实都有很多美,每个城市的天空都值得大家去守候。我最希望,身边能有更多人抬头多关注一下头顶的云和天,热爱生活、也敬畏自然,这就是我做气象科普的最大初心。”
来源 | 实习生 高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