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蒋理(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出现一阵医美热潮,“双眼皮手术爆单”“打瘦脸针要抢号”……不少高中毕业生趁暑假做医美,准备“改头换面”迎接大学生活。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进入暑假,不少医院皮肤科、整形美容门诊里又多了很多准大学生的身影。据多家医院估算,每年暑假整形美容科业务量增加三成,一直呈递增趋势,这些增量以高中毕业生为主。
“医美是高考奖励。”社交平台上,关于“高中毕业生如何微整形”的话题引发关注,也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有家长认为,在外貌上建立优势有利于孩子社交、求职,甚至还有家长催促孩子去做微整形。
准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高考后进行微整形,可以理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家长比孩子还热衷于此,把医美作为高考奖励,甚至催促孩子微整形,这就和高考前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一样,都是以“为孩子好”为名,代替孩子做规划。
这不但忽视孩子的自主性,也加剧容貌焦虑,给孩子扭曲、错误的价值观教育,认为今后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要凭借容貌,而非才能。而且,盲目跟风、过度的美容整形还会给孩子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哪怕是孩子自主要求微整形,家长也应理性引导,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没必要做。比如,考虑到腋臭对生活、社交的影响,手术治疗腋臭就是可以的。而打瘦脸针、注射玻尿酸等,对刚满18岁,甚至还没有成年的学生来说,则大可不必。
一些家长非但不引导孩子理性对待微整形,还把医美当成高考奖励,催促孩子去做,这就是家长职责的越位与错位,对子女的成才并不利。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一直包办代替,孩子也一直被规划、被管理,今后也很难真正独立生活。另一方面,家长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引导又极为功利。
一些整形美容机构也看准家长的这种心态,进行焦虑营销,通过强化容貌对社交、求职的影响,刺激家长把微整形作为孩子上大学前的“必修课”。准大学生“医美热”,就这样形成。
如果只进行一次微整形还好,一些大学生,一次整形后还想再整形,要把自己改造得更美,由此产生整形依赖,甚至“整形成瘾”,就麻烦了。这不但导致大学生把大量精力用在整形中,同时还会带来更强烈的容貌不自信。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位女大学生“医美成瘾”,10天花了50万元整形。而也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掉进校园贷、网络贷陷阱,就是用贷款进行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