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绿色空间有助于避免“焦虑城市”的形成。
图片来源:Carl Newton/Unsplash
Luis Antonio Ramirez Garcia
Sin Planeta B创始人
城市人口的心理健康与城市的节奏、结构和空间逻辑密切相关。
城市设计可能加剧心理压力。
具有前瞻性和同情心的城市设计可以成为积极守护人类精神的力量。
城市人口的心理健康不仅受生物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与其居住城市的节奏、结构和空间逻辑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的兴起,愈发清晰的是:城市环境的设计、治理和管理不单单是基础设施问题,还是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是抑郁,抑郁如今已成为全球健康不良的主要原因。尽管治疗干预仍是关键,但人们生活、出行和交流的空间也悄然对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城市设计不是中性的,而是会影响人们的情绪、联系、应对能力以及蓬勃发展的能力。
城市设计如何导致“焦虑城市”
这一认识使人们对“焦虑城市”有了新的理解。“焦虑城市”的概念揭示了城市设计如何在无形中逐步加剧心理压力。
本文提出“焦虑城市”一词,用于描述空间设计、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的累积效应常常在无意中导致长期心理压力的城市环境。这一概念提供了一个视角来审视各种因素如何交织影响情绪健康,这些因素包括噪音、出行方式、分裂的空间以及绿色或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平等获取等。这并非用于诊断,而是作为一个框架,为更加包容、预防性强且在情绪上可持续的城市规划与政策制定方式提供支持。
城市形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 城市既可以滋养人心,也可能消耗心神。城市环境使居民暴露在一连串压力来源之中:无休止的噪音、过度拥挤、公共交通不足,以及绿地或公共空间的匮乏。当城市在设计时忽视人的体验,就可能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痛苦。在墨西哥城的研究表明,高城市压力状态的社区与抑郁症状增加存在相关性,在女性中尤其如此,她们报告出现了睡眠不稳、长期疲劳等症状。但全球数据显示,男性尤其受到自杀等更糟糕后果的严重影响,凸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心理困扰未得到解决。
这不仅仅是美学或舒适度的问题。服务设施的布局、街道的结构、土地使用的碎片化以及集会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城市生活的情绪状况。城市规划决策的核心是公共卫生决策。一座城市的布局可能加重心理负担,也可能温柔地给予心灵支持。
这一模式在全球不同城市中表现各异。在印度德里,研究显示,居住在贫民窟的青少年与生活在更富裕地区的青少年相比,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过度拥挤、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缺少隐私等环境压力加剧了他们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地方也面临相似的挑战,纵向研究表明,城乡心理健康不平等正在加剧,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仍然差于城市居民,部分原因在于对社区资源的获取差异。在东南亚的大城市中,由于有限的安全公共空间,LGBTQ群体在城市环境中面临复杂的心理健康脆弱性问题。这些差异表明,无论地理位置如何,城市形态始终通过空间设计、基础设施质量和可恢复环境的获取等互相关联的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持续影响。这种关系的普遍性凸显了在城市心理健康规划中采取针对本地情况且汲取全球经验的方法的必要性。
绿色基础设施对恢复平和情绪的作用
城市中的自然元素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更是一种无声的治愈力量。在公共卫生研究中,最一致的发现是绿色空间在保护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树木、公园、花园,甚至小绿廊,不仅能够带来生态效益,还可以修复心灵。在加拿大的城市中,一项有关城市森林的研究显示,生物多样性丰富、绿化质量高的地区的居民所报告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显较少,不论其收入或背景。
然而,在绿色空间的获取方面仍存在不平等。在许多城市中,低收入社区最不可能靠近自然环境,从而加剧了压力和抑郁的风险。这种差距具有系统性,根植于空间排斥和投资不均的历史模式。绿色基础设施必须被承认为城市复原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公平地扩展绿色空间(尤其是在有史以来被忽视的社区中扩展绿色空间)提供了一条明确且有依据的路径,以创造情绪更平和且更具包容性的城市未来。在丹麦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从小接触绿色空间的儿童在日后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明显更低,这进一步强化了大自然长期的保护作用。在城市重新构想未来的过程中,将自然元素作为一项权利而非配套设施融入城市生活,特别是针对儿童和弱势群体,或许是对集体心理健康最人性化、最具预防性的投资之一。
交通出行、噪音与心理成本
我们在城市中的出行方式不是中性的,而是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联系和承受力。然而,出行仍然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忽视的心理健康因素。在碎片化或过度拥挤的交通系统中,长时间且有压力的通勤会将心理复原力消耗殆尽,导致休息、社交和修复心灵的机会减少。在墨西哥城,研究人员发现,与交通相关的压力使抑郁症状显著增加,女性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这些发现揭示了城市交通结构如何加剧紧张情绪。
那些鼓励更温和的交通方式的城市所做的远不止减少污染。在这些城市中,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方式是安全、可及且有吸引力的。这些方式缓解了日常生活的压力。出行从一项功能性需求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心灵慰藉来源。
噪音同样有损心理健康。长期暴露于高音量环境中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当城市设计通过分区规划、植被覆盖和建筑理念保持对声音的敏感度,城市将能变得更安静。在安静的环境中,心理健康就有了改善的空间。
出行不止是交通问题,还是城市尊严的问题。出行反映了城市对时间、可及性以及居民心灵生活的重视程度。一个地方的情绪状况不仅体现在其建筑中,还体现在人们在这些建筑之间通行的方式中。当出行令人感到安全、有尊严且人性化,城市就开始更像家,而不是障碍。因此,心理健康的规划与自由、平和且无惧出行的权利密不可分。
规划城市以加强情绪可持续性
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的集合体,更是装载着记忆、活动和意义的情感生态系统。无论从个人困扰还是公共挑战的角度,抑郁症既反映了个体内心,又反映了其所处环境的情况。医疗服务仍然不可或缺,但预防早在诊断之前就已开始。预防始于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默默做出的决策:社区如何布局、树木栽种何处、以及空间如何鼓励人们建立连接,而非隐藏退缩。
为了在设计中加强情绪可持续性,城市需要在其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纳入对心理健康的考量。绿色基础设施、公平的出行方式和包容的社交空间并非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城市究竟是推动蓬勃发展,还是制造慢性压力。每一项分区规划的决策、每一张公园长椅、每一段人行道,都承担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城市心理健康必须被承认为21世纪的基本关切。我们今天在住房、交通、土地使用和治理方面做出的选择将影响几代人。具有前瞻性和同情心的城市可以从悄无声息地加剧痛苦的推手,转变为积极守护人类精神的力量。
这一愿景正是“焦虑城市”的定义的核心:认识并重构城市环境的情绪影响的框架,以追求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