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以“创新信用技术·优化数字生态”为主题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信用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旨在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信用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对话平台,推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信用生态体系,为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信用基础支撑。国家、北京市和有关省市信用主管部门领导,信用管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世界知名征信机构和500强企业、国内信用服务机构、科研院校和社会团体代表等300余人出席论坛。
论坛开幕式上,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副主任吴阿明致辞表示,近年来,社会信用建设扎实打好公共信用数据基础桩,发挥“信用中国”网站总窗口作用,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办实事纾民困解民忧;深入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进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拓宽信用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力推动信用赋能社会经济更好发展。他强调,社会信用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不仅是维护数字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更是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实现社会信用的场景化、精准化服务注入了磅礴动力。当前,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不断应用创新技术,积极围绕新场景、新需求开展实践探索,提升服务效能,让信用全面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建国介绍了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成果。北京市充分发挥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作用,信用基础设施逐步健全,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信用助力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利企惠民红利不断释放、赋能经济发展效能不断增强;信用服务业整体增长态势良好。下一步,北京市将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在激活信用数据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信用服务业良好生态,以及坚持诚信价值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动信用体系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姚伟明,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副书记、珠海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熊颖,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耿磊分别发表了《铸信用之基——杭州信用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之路》《关于在大湾区数据跨境与粤港澳深度融合的路径探讨》《碳信用基础上的绿色金融实践》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各自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经验与做法。
论坛期间,十余位国内信用、法律、标准、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信用+数字经济”“信用+AI”“信用+职业技能”“信用标准化+数字经济”“信用+教育”“数字+社会信用体系”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十多家信用服务机构基于各自的业务实践,在论坛上分享了关于数字时代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发展、AI和数字技术推动信用评级变革、信用促消费的探索与实践、AI赋能信用体系助力中小企业融资、量化+大模型在企业征信的应用、数字经济时代的征信业合规、新生态数字经济对职业信用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体会和案例。
在对话环节,围绕“信用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数字经济时代对信用服务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信用立法”等主题,各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对话交流,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服务业发展和推动信用立法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论坛还举行了多场发布仪式。北京金融监管局、市委金融办和市经信局联合宣布“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E平台”启动建设,将有力推动北京科技金融服务再升级、再加速。北京信用协会发布了《北京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介绍了目前行业发展现状。北京广播电视台发布《诚信北京》栏目十年成果,展现了媒体助力、社会共建推动北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北京市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在论坛同步启动。
本届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信用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