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祝盼 毛浓曦
“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工资了,没有烦琐的程序,也不需要复杂的资料,工会的调解真是方便高效,太感谢工会‘娘家人’了!”6月27日,在陕西宝鸡渭滨区职工服务中心,马某拿着调解协议,激动地说。
原来,马某在被公司辞退后,双方就离职经济补偿长期沟通无果,随后马某向渭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劳动仲裁申请,仲裁员讲解了法律规定和仲裁流程,同时向其介绍了“工会+人社”劳动争议多元化解纠纷的便利好处。
6月24日,马某来到渭滨区职工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工作人员在了解核实情况后,经过3天与马某、涉事公司以及区仲裁院反复沟通协商,最终于6月27日组织马某与公司负责人孙某进行现场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向双方详细梳理了劳动合同中关于离职经济补偿的条款,耐心沟通合同细节,逐项核算补偿金额,并讲解相关法律规定。该公司负责人孙某承认离职补偿的计算存在规定不明晰、计算方式有瑕疵等问题。最终,公司当场将1.2万元的补偿金微信支付给了马某,双方握手言和。
事后,渭滨区总工会针对该公司在职工离职补偿方面存在的问题向其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资料,指导公司根据法律规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向企业所在镇街总工会抄送此提示函,范辖区内类似案件的发生。
这是渭滨区总工会深化“工会+”联动机制,立足调解,高效化解职企纠纷的其中一个案例。据统计,渭滨区职工法律服务中心从今年4月建成投用以来,为职工群众提供“商、调、裁、诉、援、执”“一站式”法律服务,已累计接待咨询91人次,受理涉及劳动争议案件19件,成功调解18起,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