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短意长|有些通报为何和网民感受“温差”较大?
创始人
2025-07-06 14:30:44
0

这篇文章不谈具体个案,只谈普遍现象。

近年来,舆论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事件发生后,涉事单位通报了事件发生经过、原因、处置情况等。但相关通报并没有获得网民的广泛认可,反而质疑声不断。涉事单位感到“委屈”,网民也闷了一肚子气,双方“体感温差”较大。

这种“温差”的成因是什么?涉事单位如此通报是不是只出于傲慢?如何破解?

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因为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关切点不同,所言所行自然存在差异,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发生误读。

第一,我们当然应该看到涉事单位的“焦虑”所在。

对于很多面向大面积人群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单位而言,其真实的“焦虑”所在是怕“此例一开,后患无穷”。不管这种情况是否真的会发生,这种“焦虑”是确实存在的,不全是出于傲慢。

第二,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大网民的“焦虑”所在。

涉事单位的“焦虑”是真实存在的,广大网民的“焦虑”也是真实存在的。网民的焦虑就在于:“如果下一次那个人是我,怎么办?”从别人的案例中同理心地进行类比,继而生发出焦虑,这是很多网民非常直观、自然的思维方式,一旦这种“焦虑”无法得到安抚,“体感温差”就产生了,而且还相当大。

第三,当双重“焦虑”叠加,如何破解困局?

当双重“焦虑”正面对抗而又没有找到纾解的“出口”时,相互之间的埋怨、误读就产生了,此次答题无解,直至延续到下一次。下一次或许因为具体处置者的智慧得以妥善解答,但也可能和此次一样,还是无解。

如何破局?

还是要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看法律法规,是否有法可依?

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具体处置人有弹性处理的空间,能就上不就下;

再看事件紧迫性,是否事发紧急?

在紧急突发情况下,具体处置人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而不是条文至上;

每次的具体情况都是各异的、特殊的,这次的行为是合理的,并不能直接推导至下一次使用也是合理的。在每一次事件中,涉事单位将事件来龙去脉摆事实、讲道理,你就会发现网民们怎么会如此的“通情达理”。

消除“温差”,没有我们害怕的那么难。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刚... 中印防长刚谈完边境和平,美国转头就宣布对印军售大单,还签下10年防务协议。转头印度就立刻高调宣称要“...
知名女歌手数次哽咽落泪:上海是... “上海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所有成长的回忆里面” “都是上海” …… 昨晚(5日)的上海体育场,...
原创 男... 福建泉州一男子尾随女生进厕所,伸手猥亵后逃跑,结果不仅被拘留,还被法院判赔7000元! 这事儿不仅恶...
淬火年代:崔冰冰为何从国企辞职... 很多男人都认为《淬火年代》里的崔冰冰是人间理想型老婆。拥有着顶配的原生家庭,要颜值有颜值,要学识有学...
如何评价董宇辉自述其高考语文作... 看到有个答主提到15分钟都不可能写完800字,那我这个理工科出生的高中老师可坐不住了,实践是检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