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矿山重焕生机,河海大学科研成果助力青海高寒矿区生态修复
创始人
2025-07-06 14:02:20
0

转自:扬子晚报

十几年来寸草不生的矿山边坡,如今重新披上绿装,这对于生态极度脆弱、植被恢复困难的青海德尔尼铜矿区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在这样一个年平均气温不到0℃、冻融频繁、风蚀强烈的高寒矿区,如何实现稳定、持久的生态修复?记者从河海大学采访获悉,该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瑾教授与带领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围绕高寒矿区植物难以成活、水土流失严重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生态修复新思路,并在德尔尼铜矿实现了系统性突破。

记者了解到,传统生态修复技术在高寒区域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往往“水撒了就结冰,种子撒了就被吹走,植物长了就冻死”。“我们过去在现场看到的,往往是边坡上一年三次播种,一棵草也没有。”刘瑾告诉记者,经过长期试验与本地化适应性研究,团队从“种子为什么活不了、基材为什么粘不牢、生态为什么不演替”三个关键问题出发,逐步构建出一整套适用于高寒环境的生态修复系统。

为适应极端气候,团队首先在当地矿区土壤中筛选微生物菌群,成功选育出一批具备抗冻、促根、固氮功能的嗜冷菌群,显著提高了植物萌发率和成活率。其次,他们以可降解多糖为基础,结合矿区废弃物,开发出具有保水抗冻性能的生态基材,解决了传统材料“冬天开裂、春天流失”的问题。最后,团队还创新性提出高寒区“抗流失”施工工艺,在坡面构建多层防护结构,使得基材、种子和喷播液紧密结合,大幅提升了抗冲刷能力。

刘瑾教授组织讨论矿山修复技术方案

刘瑾教授组织讨论矿山修复技术方案

“我们在德尔尼铜矿打下的‘生态样板’目前已经稳定运行两个生长季,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率超过94%。”团队成员车文越老师向记者介绍,监测数据显示,新思路生态修复下种子的保留率提升至96%,坡面冲蚀率降低72%,且首次观察到自然草本植物的“自发迁入”,说明修复区的生态系统正由人工主导向自然演替转化。

实地考察高寒矿山生态修复效果

据悉,目前,该技术正在青海等多个矿区推广使用,也为我国高海拔地区生态重建提供了可持续、可复制的样板。刘瑾表示,“如果说以前高寒矿区是生态治理的‘无人区’,那我们现在,正试图把绿意带回它曾经失落的地方。”

第一排左一为梅红老师、左三为刘瑾老师、左六为博士生吴鹏;第二排左一为武猛老师、右一为车文越老师

通讯员 常孝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受访者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艾迪药业领航抗艾研发:深度助力...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
韩国特检组提请法院对尹锡悦签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首尔7月6日电 (记者 刘旭)6日下午,韩国负责调查紧急戒严事件的特检组以涉...
青岛大学回应一宿管人员不幸离世... 【#青岛大学回应一宿管人员不幸离世##青岛大学学生称离世宿管平房没空调#】7月6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
北宋开国有明君名将为何不能一统... 北宋的历代皇帝,除了最后的宋徽宗有些本末倒置,都算得上一代英主。当然,你不能奢望每一代都是唐太宗、宋...
安诺其:未来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 安诺其(300067)近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目前业务主要在国内,海外业务占比较小,未来也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