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矿山重焕生机,河海大学科研成果助力青海高寒矿区生态修复
创始人
2025-07-06 14:02:20
0

转自:扬子晚报

十几年来寸草不生的矿山边坡,如今重新披上绿装,这对于生态极度脆弱、植被恢复困难的青海德尔尼铜矿区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在这样一个年平均气温不到0℃、冻融频繁、风蚀强烈的高寒矿区,如何实现稳定、持久的生态修复?记者从河海大学采访获悉,该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瑾教授与带领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围绕高寒矿区植物难以成活、水土流失严重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生态修复新思路,并在德尔尼铜矿实现了系统性突破。

记者了解到,传统生态修复技术在高寒区域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往往“水撒了就结冰,种子撒了就被吹走,植物长了就冻死”。“我们过去在现场看到的,往往是边坡上一年三次播种,一棵草也没有。”刘瑾告诉记者,经过长期试验与本地化适应性研究,团队从“种子为什么活不了、基材为什么粘不牢、生态为什么不演替”三个关键问题出发,逐步构建出一整套适用于高寒环境的生态修复系统。

为适应极端气候,团队首先在当地矿区土壤中筛选微生物菌群,成功选育出一批具备抗冻、促根、固氮功能的嗜冷菌群,显著提高了植物萌发率和成活率。其次,他们以可降解多糖为基础,结合矿区废弃物,开发出具有保水抗冻性能的生态基材,解决了传统材料“冬天开裂、春天流失”的问题。最后,团队还创新性提出高寒区“抗流失”施工工艺,在坡面构建多层防护结构,使得基材、种子和喷播液紧密结合,大幅提升了抗冲刷能力。

刘瑾教授组织讨论矿山修复技术方案

刘瑾教授组织讨论矿山修复技术方案

“我们在德尔尼铜矿打下的‘生态样板’目前已经稳定运行两个生长季,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率超过94%。”团队成员车文越老师向记者介绍,监测数据显示,新思路生态修复下种子的保留率提升至96%,坡面冲蚀率降低72%,且首次观察到自然草本植物的“自发迁入”,说明修复区的生态系统正由人工主导向自然演替转化。

实地考察高寒矿山生态修复效果

据悉,目前,该技术正在青海等多个矿区推广使用,也为我国高海拔地区生态重建提供了可持续、可复制的样板。刘瑾表示,“如果说以前高寒矿区是生态治理的‘无人区’,那我们现在,正试图把绿意带回它曾经失落的地方。”

第一排左一为梅红老师、左三为刘瑾老师、左六为博士生吴鹏;第二排左一为武猛老师、右一为车文越老师

通讯员 常孝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受访者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菊花王朝简介 该王朝和菊花之间... 日本从古代起就没有改朝换代,菊花王朝始终是同一个王族,号称“万世一系”,日本公布的国祚一般认为不准确...
最新或2023(历届)内蒙古鄂... 鄂尔多斯市最新或2023(历届)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方案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
上半年私募证券基金备案产品54...   2025年上半年,在A股市场持续回暖的带动下,私募基金行业迎来备案热潮。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
最新或2023(历届)山东枣庄... 录取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行网上录取。(一)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普通高中学校制定的录取方案经区(市)教育局...
最新或2023(历届)山东枣庄...  体育考试项目、时间、地点和评分标准  1.考试项目  男、女生各进行3个项目的考试,设必考项目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