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永顺街道杨团堡村,这里不仅有着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杨十三、杨秀峰两位革命先辈从这片土地走出,他们投身革命、舍生忘死,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如今,杨团堡村深挖红色资源,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杨十三,原名杨彦伦,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的他,目睹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和列强的欺凌,心中早早便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1931年,东北三省沦陷,杨十三义愤填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十三毅然回到家乡杨团堡村,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很快组建起一支数百人的抗日队伍,并率领这支队伍参加了多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杨秀峰同样出生于杨团堡村,他早年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深受进步思想的熏陶。毕业后,杨秀峰在多所学校任教,同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秀峰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他关心群众疾苦,积极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改善群众生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杨秀峰先后担任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杨团堡村,将杨十三、杨秀峰的红色故事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村民们自发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他们用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来访者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往事。村里的李大爷,从小就听着杨十三、杨秀峰的故事长大,现在他为年轻一代讲述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李大爷说。
为了让红色记忆更好地传承下去,杨团堡村还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村里打造了红色文化旅游路线,游客们可以沿着先辈们当年的足迹,参观他们的故居,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村里还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文化特色产品,如印有杨十三、杨秀峰事迹的纪念品、红色主题的手工艺品等,既丰富了旅游产品,又传播了红色文化。
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杨团堡村的村民们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他们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有机蔬菜和水果,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美丽乡村,改善村容村貌,让村庄变得更加宜居宜游。红色记忆不仅成为了杨团堡村的精神支柱,更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如今,杨团堡村正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让红色精神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