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4日举办的“国际气候与环境治理青年论坛”上,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朋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2024年成为中国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年份,除此之外,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损失量、中国沿海海平面等监测指标也均创新高;青藏高原冻土退化趋势明显,2024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达到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青年应如何行动?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观点或实践案例。
将目光放到全球,气候问题不容乐观。
王朋岭提到,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下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23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2024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遭遇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夏泽翰说,超过一半的农村孩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远多于城市年轻人所受到的影响。
南非气候与地球系统科学协同研究联盟主任内维尔·斯维德说,两周前,南非东部的洪水导致100多人丧生,而在2015年-2016年,南非还曾遭受过严重干旱。“气候变化不是发生在未来的,而是发生在现在的。”
内维尔·斯维德说,一些南非学者在论文中提出,如果温度下降一点,极端天气所带来的极端降水可能会有所减少。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说:“我们最近开展了一个气候变化和健康的项目,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性,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损害更独特、更严重。”
张健呼吁:“青年人不应该做旁观者,应该做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
从去年开始,张健参与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个项目,这一项目特别关注青年的行动,每年拿出250万美元资助全球100个项目,鼓励青年为自己观察到的、遇到的问题提出设想和解决方案。他也建议青年朋友积极参与这一项目。
剑桥大学Cambridge Zero策略主任史蒂夫·戴维森认为,当前不仅存在气候危机,而且面临“不作为的危机”。他注意到,有些人质疑气候变化是否存在,有人接受了气候变化的事实却不采取行动。
面对这个宏大的问题,史蒂夫·戴维森认为,可以借助大学的力量。2020年,他参与成立了“高等教育气候网络”,积极参与气候相关的行动。近年来,他也见证了越来越多来自大学的气候组织陆续成立,例如由清华大学领导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还有英国大学气候网络等。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首席青年官何超欣说,2019年,清华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推动高校间的交流合作。该联盟于2022年推出了首个针对青年气候领导力的培训项目,并发展了“Climate x(气候变化协同)”全球系列行动,这一行动既为青年学员提供国际舞台,也帮助他们将学到的理念带到社区和公众视野。4年来,“Climate x”吸引了来自79个国家、500多所高校的2000余名学生青年参与培训。
夏泽翰认为,在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方面,年轻人在不断努力,年轻的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年轻人为解决气候变化所作的贡献,越来越不可忽视。”
全国青联委员、贵州鸿巨热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永分享了一支年轻团队在微观层面的实践经验:“贵州六盘水作为曾经依赖煤炭的工业城市,创新利用钢厂炼钢余热为城市集中供暖,成为南方地区供暖领域的破冰者。”
石永说,此前以燃气锅炉为基础热源的集中供暖项目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化石能源的成本持续走高,二是碳排放量非常大。为此,针对六盘水的集中供暖项目,一支年轻的工程师队伍研究出“钢厂余热回收技术”,利用当地钢厂在炼钢时产生的余热给城市供暖。
后来天然气管道普及,该公司构建了燃气+可再生能源的智能耦合系统,2022年又上线“鸿巨热力大数据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为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等提供“可调节、可监测”的综合能源服务,实现区域建筑能耗的远程监测、智能调控,有效降低了能耗。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认为,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严峻的挑战之一。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记者注)所设置的15个气候临界点已突破了9个,越来越多的极端气象事件频发,这对全球生态系统、生计保障、公共健康和基础设施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
贺克斌呼吁:“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尤其与青年的未来息息相关,迫切需要青年群体的深度参与。”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下一篇:我所认识的蔡澜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