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下的水稻田。
巡田无人机。
农情基站。徐磊 刘云丽摄□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从亘古荒原,走向农业航母,三代北大荒人在这片黑土地上不断探索节本增效的发展路径中,所面对的挑战实际上从未改变……
看天吃饭、经验指导、依赖人工……如何打破传统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生产向“新”向“智”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破冰除霾、长足发展的关键。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以气象基站上接“天空”,全天候点亮农情“视野”,“巡田+植保”双机种无人机协同作业,依农情“按方配药”、物联网数据互联,智慧设备自主运行打造立体科技链,从“空天地”科技之变,驱动地区农业向“标准”“高效”“可控”方向发展,促进地区现代农业种植单产稳步提升。
实时气象 点亮农情“视野”
“以前我们是看天吃饭,现在这天气但凡有点‘风吹草动’,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在分公司河泉管理区稻田内,有着30余年种植经验的种植户徐建国说着拿出手机,只见在管理区农业群内,几分钟前就发布了一条关于天气变化的提示。“咱分公司发布的预报内容准,说明天下雨,我今天肯定就不喷药。”
之所以地区天气与气候能被“摸准”,让种植户田管有了十足底气,离不开分公司近些年不断建设升级的气象基站系统点亮了农情“视野”。“现在我们升级了气象雷达系统,能实时接收气象卫星信号,对采集数据综合判断,相较于上一代设备,其获取云雨强弱、范围大小等信息的能力更强。”气象站工作人员刘华这些年见证了分公司气象设备的升级换代,对提供农情指导他更是信心满满。
目前分公司不仅能及时将短时、短期、中期、长期不同时段天气预测预报准确,还与农业生产部门进行信息共享,有针对性提出指导建议,帮助种植户抓住晴好天气窗口期推进喷肥、施药等植保作业。
从早些年气象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到现如今气象信息数字化采集传递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好帮手”,分公司通过精准掌握天气阴晴风雨之变,驱动“看天吃饭”之变,使地区农业管理活动始终能够开展在最佳节点,为连年种植稳产、提产提供坚实基础。
无人飞巡 扫描农情“CT”
“当年这300余亩水稻全靠我背着药壶、挎着篮子上秧池中喷药、施肥,忙活大半个月效果与质量还不高。现在先飞一遍做‘诊断’,再飞一遍精准施药,效率快不说质量还高。”在军犁管理区示范田内,看着新型无人机协同作业,种植户左可广不禁发出感慨。
而他口中的“先飞一遍”,实际上是分公司这几年大力推动的无人机巡田工作模式。通过为13个管理区配备专业巡田无人机设备,培训专业飞手,在夏管阶段利用专业巡田无人机查看农情,用光谱摄像头采集数据,综合分析后再提供农业指导意见,成为农业一线工作者的夏管常态。
“再飞一遍”,则是通过同平台巡田无人机数据共享,植保无人机准确对出现虫情草情地块精准施药,对缺肥地块多施,对正常地块少施,大大降低肥药使用量。起飞降落,甚至是喷药施肥都是自动化完成,哪些地块喷完了药、施完了肥,系统都作了记录。
“我现在使用无人机一天能巡2000多亩秧田,算下来这是我早几年靠脚踏查效率的十几倍。”技术人员王力权摆弄着手柄,一张张大田深处的农情图片被同步传输到他的手机上,而巡查路线也被准确标注在操作终端上。说话间,一台新型的植保无人机从林荫间飞出,转眼到达既定地块,迅速开展喷药作业。
智慧管控 把握农情“脉搏”
在万业兴管理区示范田内,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正对新安装的设施进行最终调试。“现在只需要打开手机,这秧田内的虫情、草情、水位情况都能一键掌握。”只见他简单动动手指,远隔50公里外的另一处旱田示范田内,详尽的农情信息便出现在他手机上。
“这两天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智能水肥一体设备正在进行补水作业。”他介绍。在展示的画面里,无人水肥一体基站水泵正在电脑系统微调下自动向玉米田补水,“这两天气温反复,作物贪长,我再补点肥。”又是动动手指,系统便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自动按当前作物生长最佳需肥量与土壤pH值环境,精准从管体内调配肥水流向大田。
放下手机,他的视线又再次落到农渠系统上,看似简单的十余套设备,现在正通过自主化运行,管控着近500亩秧田的“水命脉”。“这已经是第二代了,相较于上一代安装成本明显降低,同时智慧化集成更高。随时随地动动手指,这大田就管得明明白白。”他眼中都是现代科技加持下,对农业形态变革的欣喜。
上一篇:芯片级原子钟实现全链条国产化
下一篇:美国总统签署“大而美”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