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干渠”见证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创始人
2025-07-06 04:15:23
0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郝雪莲  实习生  高旭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黄河南岸,有一条引水灌溉的总干渠,当地人叫它“南干渠”。

  夏日清晨,行走在“南干渠”两岸,清风徐徐,碧波荡漾,农作物长势喜人。

  说起“南干渠”,可追溯至1960年。彼时的杭锦旗,土地干涸贫瘠,农牧业发展受限,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杭锦旗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共同挖出一条人工“天河”。

  它宛如一条玉带,自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向南奔涌而出,沿着杭锦旗的广袤土地蜿蜒前行,沿路串联起巴拉贡镇、呼和木独镇、吉日嘎朗图镇和独贵塔拉镇。这条干渠不仅是一条输水的通道,更是一条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纽带,见证着各民族携手共进、走向美好未来的坚实步伐。

  “‘南干渠’的起点在我们村,听老一辈参与者回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力气大的肩负着挖掘、搬运泥土砂石的重担,承担着渠道的精细修整、工具制作维修等任务,上万名各族兄弟姐妹起早贪黑,在住宿条件简陋、食物供给有限的环境中砥砺奋进、开挖干渠,让黄河之水滋养了这片土地。”回首“南干渠”的建设场景,杭锦旗巴拉贡镇山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荣动情地说,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各族群众相互扶持,用汗水和坚韧一步步将“南干渠”从蓝图变为现实,一幅波澜壮阔的奋斗图景呈现在世人眼前。

  “南干渠”建成后,为杭锦旗境内沿河四镇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数万亩土地变良田,各族群众纷纷投身农业生产,农耕文化的种子在这里深深扎根。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干渠”始终是杭锦旗沿河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南干渠”沿线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新时代的吉日嘎朗图镇有了新发展,新能源大基地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一片片闪闪发光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源源不断地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各地,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建设,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还在企业中找到就业机会,成为产业工人。”吉日嘎朗图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统战委员浩斯布日古德介绍。新能源大基地不仅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又一重要载体,各民族在这里共同追逐“绿色梦想”,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独贵塔拉镇则借助“南干渠”的生态改善和沙漠资源优势,鼓励各族群众发展沙漠越野旅游产业,经营沙漠越野旅游项目,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共同在沙漠绘制出一幅团结奋斗的壮丽画卷。

  与此同时,“南干渠”沿线各镇村集体经济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巴拉贡镇和呼和木独镇的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一栋栋温室大棚排列整齐,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反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教育、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此外,“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持续推进,为“南干渠”沿线生态环境治理筑牢了绿色屏障,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曾经风沙肆虐的荒地披上了绿装。如今,林木郁郁葱葱,土地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农田和牧场得到了保护,气候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各族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牧区群众带着淳朴与豪爽,主动融入农区生活,而农区居民也经常前往牧区,学习畜牧养殖经验。”巴拉贡镇党委副书记刘鹏飞介绍。这种人口的双向流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如今,行走在“南干渠”沿岸,处处可见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蓬勃景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画面更加生动。在这幅画卷里,有黄河文化的奔腾底蕴,有农耕文化的精耕细作,亦有草原文化的豪迈洒脱,各民族文化相互滋养、相互成就,各民族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共同走向美好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阿勒泰夜空现不明飞行物?真相是... “我看到过很多次火箭云,这一次几乎算是铺满了整个西北方向的天空,所以算是比较壮观的一次。”7月5日晚...
2025暑期档总票房破25亿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7月6日12时35分,2025年暑期档(6月-8月)总票房(含预售)突破25亿!《...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关注:贵州加快... 近年来,贵州省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持...
中外科学家揭示 1.8 亿年前...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IT之家 7 月 6...
评论:跨越山海的青春之约为两岸...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题:跨越山海的青春之约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蓬勃活力中新社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