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
成都,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着眼成都长远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特点,今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专章部署支持成都“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探索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举措。
肩扛新使命,奋进正当时。
面对未来,成都的幸福方向已然明确——坚持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围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智慧治理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的城市名片擦得更亮,让市民群众获得感更好、幸福感更浓、安全感更强。
着眼全龄友好
提供普惠型养老床位5000张以上
在成都高新区锦城社区综合体内,3楼托育园的8名小朋友和4楼养老中心的30多位全托老人“结对”,在护理人员带领下玩起了猜谜语游戏。楼上养老,楼下托育,古灵精怪的孩子让老人们感受到含饴弄孙的快乐,爷爷奶奶也让小朋友感受到浓浓爱意。
锦城社区综合体只是成都打造全龄友好社会的一个缩影。2024年,全市建成镇(街道)为老服务综合体3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5所;试点建设“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100个……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振奋人心、温暖民心,构成成都为民众谋福祉的生动实践。
在成都发展之路上,“民生”二字一直贯穿其中,“一老一小”始终是关键所在。围绕打造全龄友好社会,今年成都将启动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备案托育机构中普惠性托位占比提升至60%以上。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提供普惠型养老床位5000张以上,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社区医养结合站点20个。
聚焦智慧治理
打造“金角银边”公共空间200个
“以前一开窗满屋子都是油烟味,现在楼下没有油烟飘上来,空气清新多了。”家住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云锦城市花园小区的居民李女士说道,由于该小区开发时间较早,商铺未规划设立专用烟道,导致周边居民遭受“油烟扰民”的问题。
“解决这个难题,社区‘微网实格’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吉福社区党委书记李含荣说,通过入户调查、问卷调查、集中座谈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最终确定将小区外墙铺设管道改为商铺内部铺设,并加装环保高效净味箱,“油烟扰民”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连着千家万户,近年来,成都创新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机制,精细划格、定岗定责、层层联动,全覆盖构建起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的“3+1”体系,解决了治理半径过大、资源整合低效等城市治理的普遍难题。
据悉,今年成都将进一步强化城市智慧治理,聚焦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运行领域,丰富完善智慧蓉城应用场景,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提质扩面、更加利企便民,探索在政务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聚焦精细治理,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三年行动,深化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城郊接合部等整治,统筹推进道路硬化绿化、公共设施维护、垃圾减量分类、违章建筑拆除等工作,优化提升街区30个、街巷30条、街角650个,打造“金角银边”公共空间200个,让城市更干净、更美丽、更宜居。
立足绿色低碳
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
在天府五街以北、昆华路以西,有一个成都面积最大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公园——“骑龙中水湿地公园”。“整个公园集生态净化、科普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实现了‘尾水净化-资源再生-城市反哺’的水循环闭环,日均可处理污水8.5万立方米。”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工作人员介绍,相较传统模式,这种“地上+地下”的空间规划设计还可节省土地面积30%以上。
小小公园的变化,彰显着成都在建设美丽城市上的有益探索。2024年PM2.5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2013年以来最优;环保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达273家……近年来,成都着重从生产、生态、生活、和谐、治理“五美”上下功夫,努力讲好天蓝、地绿、水清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成都故事”。
“下一步,成都将构建制度创新‘四梁八柱’,建立指标体系、试点示范矩阵、动态评估机制等。”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冉熊表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市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同时,做好空间形态“加减文章”、争做美丽城市“示范样板”、深耕民生温度“细胞工程”几项工作,切实以高品质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从全龄友好到智慧治理,再到绿色低碳发展,成都用一点一滴的小实事累积成大民生,久久为功,将为民理念融入城市肌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让幸福变得触手可及。
案例1
问需于民
让“老破小”蝶变新生
新的智能门禁与车辆道闸系统、统一规划的停车位、古色古香的凉亭、各类生机勃勃的花卉绿植……走进锦江区东湖街道东兴苑小区,很难将其与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联系起来。
据了解,东兴苑小区属于自管院落,修建于1997年,院内8个单元楼栋共有居民104户,340余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区公共配套设施老化、停车位不足、活动空间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小区的现实情况,我们通过组织有声望、有号召力的老支书、老党员、老邻居为本次院改政策宣讲、需求征集、矛盾调处的先锋队,充分征集居民意见,共同商议个性化需求。”永兴社区党委副书记吴丹告诉记者,社区通过“问需于民”的策略,让每一位居民的意见都能得到重视和反馈,解决居民需求“难点”,打通小区治理“堵点”。
“《意见》提出推动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成都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提出老旧小区改造的明确目标。”成都市住建局更新处工作人员宋华介绍,着眼宜居成都,今年将实施老旧院落改造395个,城中村改造6014户;完成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800台,住宅小区老旧电梯更新(含换新、改造、大修)1000台;新增5000台电梯购买综合保险。
案例2
小微治“堵”
让市民“畅”行舒心
走进龙泉驿区龙城大道车城西二路,“潮汐车道”4个醒目的黄色大字喷涂在路面,搭配前方的电子显示屏,让经过此处的车辆能快速通过。
作为连接龙泉驿区大面居住区与经开产业园区的重要交通动脉,随着龙城大道周边业态的变化,附近小区居民入住增多,交通流潮汐现象明显,车流量大,车道有限,成为区域交通治理痛点。
针对这一“潮汐困局”,成都交管部门创新采用了“时空一体化”治理方案,通过“车道瘦身”,将车城西二路车道宽度缩减,新增一条车道。扩容后,车城西二路总车道数变为5条,中间车道调整为潮汐可变车道。数据显示,“时空一体化”治理后,龙城大道车城西二路通行效率提升47%,停车次数减少75%。
近年来,交通拥堵逐渐成为城市的“标配”痛点,出行顺畅与否牵动着市民的“神经末梢”。去年以来,成都按照“开门治堵、科学治堵、高效治堵”的思路,对市民通勤路上的“堵点”“痛点”,明确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具体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治理。
据悉,今年成都将打通“断头路”20条,开展普通公路路面整治150公里,治理交通事故多发点隐患30处,治理常态性交通堵点30处,完成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路口“短平快”微整治50处。
案例3
主动上门
“环保首席”助企发展
来到位于成都新津经开区的成都松裕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各类设备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提升产能、增加产值,本是好事一桩,但这此前却成了松裕包装总经理盛文龙的烦心事。原来,由于园区原规划环评对低挥发性油墨的使用占比要求,该公司二期项目落地受阻。“如果往后推,可能错过市场发展红利。”他回忆道,当时园区环保首席和市级、区级生态环境部门,第一时间前来“面对面”询问生产程序、污染治理设施设备等,并给予指导支持。
于是,有了转机。根据近年来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情况以及新津生态环境局正编制的规划环评,该公司遇到的相关限制性政策已具备解除或放开的条件。换句话说,松裕包装的二期项目符合最新的环保管理要求。“未来,营收还能往上走。”盛文龙重拾信心。
环保政策与企业发展实现着双向奔赴。目前,成都环保服务团队已走访服务超1400家(次)企业,协调解决700余个问题。其中,环保首席已会同专家帮扶团队对全市23个区(市)县园区实现了一轮全覆盖上门帮扶,解决了110余个问题诉求。
《意见》提出,支持成都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更多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冉熊表示,还将定期开展环保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环保管理水平,助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刘飞 刘依林
下一篇:巴黎正式开放塞纳河供公众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