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农视网
过去一年里
国家反诈中心平均每天
给各地推送
至少66万条诈骗预警指令
相当于警察蜀黍们
每分钟就要跑赢458个骗子
最大受骗年龄93岁
最低受骗年龄9岁
最高被骗金额1.17亿
有人5天连续中招3种骗术
......
一条手机信息让存款不翼而飞
虚构新型农业项目
编造“天上掉馅饼”的投资理财神话
用“订单”哄骗农民
打着“云养殖”等名号实施诈骗
......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农村地区因信息相对滞后
群众防范意识薄弱
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作案地”
近期
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启动
“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
进一步加大反诈宣传力度
本次宣传月活动的主题是
“反诈是门必修课,筑牢防线守好责”
在农村
常见的诈骗有哪些
我们该如何规避与应对呢
↓↓↓
01
编造虚假农业项目非法集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农村领域成为投资热土,各类农业项目不断涌现。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利用国家对农业农村的重视、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的期望,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农村创业等幌子,通过编造各种虚假项目、虚构或夸大农业项目收益,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骗取公众信任,吸引其投入资金。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定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
02
打着“云养”的幌子
行传销和非法集资之实
下载一个App,在网上“云认养”黑猪、牛羊、梅花鹿等,就能每月获得高额返利,稳赚不赔。【万元认养一头猪,200天就能赚6000元?】
近年来,“云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高发,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发展农业产业的幌子开展欺诈活动,借助互联网将正常的农产品种养、销售包装为投融资产品进行宣传兜售。严重侵害公众合法利益,极大损害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从源头防范“云养殖”的骗局,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农业农村部门要对种植、畜牧、渔业等具体行业和相关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云养经济”的情况开展全面摸底,重点摸清相关行业和经营主体涉嫌参与“云养经济”领域欺诈活动的线索,并动态关注相关风险的新苗头、新变种。
农业农村部从今年3月份开始委托专业公司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从事“云养经济”的相关平台进行全面监测,分析研判潜在的欺诈风险。目前监测平台已经积累了1000多个风险标签,可以24小时不停提炼、监测涉“云养”企业的金融风险指数,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03
“订单农业”诈骗
近年来,以“订单农业”为名设局诈骗农民群众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幌子,实施合同诈骗、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资等违法犯罪行为,损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订单农业”骗局违法犯罪行为多数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选择小众品种行骗。如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畜禽中一些小众品种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相关技术标准还不健全,农民群众不熟悉相关情况,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二是利用互联网直播虚假宣传。通过网络直播吹嘘项目“投入少”“利润高”“销路广”,有的还炒作“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有机生态”等概念,甚至伪造文书证件、谎称受政府委托,欺骗性和迷惑性极强。
三是利诱方式花样频出。有的通过邀请免费参观、报销往返路费、限时促销等方式,吸引农民群众实地考察、签订所谓“订单农业”合同。
四是缺乏实体产业支撑。有的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场地设备,虚构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技术优”等假象,掩盖“空壳”本质。
五是高价捆绑销售假劣农业投入品。多数不法分子没有生产经营许可资质,提供的农业投入品质量不达标。不少不法分子高价捆绑售卖无包装、无标签、无许可证编号的“三无”菌包、有机肥等产品。
04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其继续转账汇款,最后将其拉黑。
05
刷单返利类诈骗
刷单返利类诈骗仍是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诈骗类型,主要以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复合型诈骗居多。诈骗分子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
06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诈骗分子还常以“刷流水验资”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其银行卡寄出,用于转移涉案资金。
07
婚恋交友类诈骗
诈骗分子打造“高富帅”“白富美”人设,在婚恋、交友网站物色目标。通过长期聊天塑造完美形象,与受害人建立恋爱关系。最后以遭变故、急用钱等理由索要钱财,直至受害人察觉或无力支付。
如何防范农村网络诈骗?
1、提高警惕
对于陌生来电和短信,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
对于中奖、退税、银行账户异常、积分兑换等虚假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轻易相信。
在接到自称是公检法、银行、客服等人员的电话时,要核实对方身份,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或回拨电话进行确认。
2、保护个人信息
不要随意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透露给陌生人,特别是在网络交易或办理业务时。
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如不明来源的免费WiFi)进行交易或使用信用卡等支付工具,以防个人信息被泄露。
3、谨慎对待金钱交易
对于突然要求转账、汇款的情况,务必核实对方身份。
对于陌生人推荐的理财产品、投资项目等,要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避免盲目跟风。
4、及时报警求助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自己受到诈骗行为的侵害,应立即报警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保存证据:在报警前,要收集并保存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诈骗短信等。配合警方调查,协助追回损失。
5、安装防诈骗软件
下载并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该APP具有报案助手、举报线索、诈骗预警、反诈宣传等多种功能,可以帮助农民及时识别和防范诈骗。
6、关注官方信息
关注警方、银行等官方机构发布的防诈骗提示和案例,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形式。
“天上不会掉馅饼,
小心地上有陷阱!”
在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花样不断翻新的当下
守护好老百姓
尤其是老年群体的“钱袋子”
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
广大村民一定要提升反诈意识
坚持“不听、不信、不转账”
遇事沉着冷静
有问题及时向家属和政府求助
让我们各方共同出力
让反诈分子无机可乘
让农民的“钱袋子”更加安全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杨 巍
来源 | 综合央视新闻、公安部刑侦局、经济日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等
下一篇:业内称好羽毛球以后会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