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科技与能源转型的双重驱动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隐锋脉链”团队研发的基于TENG驱动的单兵作战坐标反馈贴片,为军工领域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自主发电的柔性纳米薄膜,实现装备隐蔽性、成本控制与多元场景适配的三大突破,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军工应急救援、户外训练等场景,获多家军工企业验证。
核心技术破局:自发电+隐蔽性双革新
团队历时三年,独创BTO/PVDF无机陶瓷掺杂有机聚合物薄膜技术,将纳米发电机介电常数从3.19提升至5.83,综合电学性能提高66.7%。贴片厚度仅0.1mm,可隐蔽贴合于作战服,通过人体运动动能自发电,摆脱传统装备对电池的依赖,解决了卫星电话需手动操作、军用手表成本高昂等行业痛点。经第三方检测,该装置发电功率达0.3125毫瓦/cm²,信号传输稳定,耐用性达半年至一年。
产学研联动:从实验室到军工现场的落地实践
作为重庆市首批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项目,团队依托院校资源与重庆盾之王、青山工业等8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2024年至今,贴片已在军用应急救援定位、特种训练信号发送场景中试用,150台设备在复杂环境下无故障运行,获重庆红宇精密等企业出具应用证明。同时,技术延伸至医疗领域,与陕西信通和合作研发的腕部动能收集手环,续航提升42小时,支撑连续心电监测。
创新背书:专利矩阵+专家认证双保险
项目已布局6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国际专利受理2项,并通过科技部查新确认技术新颖性。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重庆师范大学等专家团队评价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兼具军事与民用价值”。目前,团队成立重庆嘉呈创职科技公司,拟出让10%股权融资200万元,计划2025年获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2028年实现营收2000万元。
国防科技的轻量化与智能化变革中,这一来自大学生团队的创新,正以“轻碳之路”为军工能源转型点亮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