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离
夏日炎炎,各类时令果蔬买回家后,必须得尽快放到冰箱里保鲜。那么,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代人又是如何防止食物腐败的呢?
古代人防腐,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虽说不够了解微生物导致食物腐败的科学原理,却能从抑制有害微生物活性方面着手,防止食物腐坏变质。
微生物需要水来保持活性,因此简单且古老的防腐技术就是将食材中的水分排掉,抑制微生物活性。脱水的方法,常见有风干、曝干、烘干等,在中国这些方法均应用很早,特别是曝干,也就是晒干的做法,最为常见。
肉脯广泛见载先秦文献,是将畜肉切片,腌渍或抹盐晒干;“脩(xiū)”为长条形肉条,涂抹食盐后,经姜、桂调味,捶打晒干。古时学生进学之际,照规矩要给老师送上一捆脩,称为“束脩”,作为敬师礼物。而之所以选用束脩为礼物,一方面,那时的老师大多清贫,学生便送些肉干给老师改善生活;另一方面,束脩耐储存,不易腐坏,置于阴凉通风之处,可以保藏很久。
除了肉制品,主食也可使用脱水法贮存。先秦到汉代,流行一种脱水制备的方便食品,叫做“糗糒(qiǔ bèi)”。原料可以选用粟、麦,或大米,制法不复杂:米麦淘洗、蒸或炒熟、曝干、捣碎,研磨为粉,舂捣成饼子。用时直接取食,或冲泡为糊。糗糒是名副其实的“干粮”,务须保持干燥,避免受潮、生虫。糗糒易携带、易消化、取食方便,远途出行、行军打仗,背上一大包,且不论好不好吃,起码不至于饿肚子。
还有人研究用制作糗糒的方法加工水果,所制得的果粉,与炒米、炒面粉一道,通称为“麨(chǎo)”,杏、李、枣、柰(小苹果)、林檎(一种苹果)皆可为之。《齐民要术》记录其工艺说,水果成熟之季,收捡伤损枯烂者,经煮或蒸制,榨取果汁晒干;当然也可以省掉蒸煮的步骤,将果肉直接晒干捣碎,磨成粉末。食用方法类似现代的固体饮料,挖一小勺“和水为浆”,酸甜味足,就是古人的消渴佳饮;行旅带上一包,拌炒米同食,比干巴巴地啃干粮好下口些。
防止食物腐坏的方法,还有蜜渍。在唐太宗派人赴印度学习砂糖的改良工艺之前,中国的甜食,多用饴糖(麦芽糖)和蜂蜜制作。蜂蜜作用至广,增味以外,亦可保鲜。蜜渍或糖渍的原理与盐腌相似,都是利用强大的渗透压使微生物脱水,延长保藏期,将食材酿成一首甘甜不腐的诗歌。
蜜渍多用于果蔬,制得的食品,起先称为“蜜煎”,后来改称“蜜饯”。蜜饯甘甜、黏稠、紧实有嚼劲,或柔软弹牙,像宝石般晶莹悦目,色味俱佳,唐宋时已广为流行。进入明清,随着制糖技术进步、甘蔗种植面积增加,蔗糖的产量大幅提升,纯度和口感也更为出色,越来越多的作坊开始使用成本更低的蔗糖取代蜂蜜制作蜜饯,蜜饯周流天下,成为民间最普通的零食,从苹果、橙子、枣、木瓜、杨桃等水果,到藕、茭白、竹笋、芦笋、蒲白、姜、茄子、冬瓜等蔬菜,连地黄、商陆、木通、天门冬、川芎、天麻(赤箭)这等中药材,都被做成蜜饯。
明代江南薄荷甘草味的“天仙杨梅”是含糖量极高的甜点,明代《宋氏养生部》记载道:“紫苏薄荷各四两、杨梅一斤、糖一斤,贮瓮内幂之。记取五方日色,移暴干杨梅,甘草汤煮,淡以糖渍。”明代《养余月令》收录的山东山楂是另一种以甜度和耐贮存著称的甜点:“山东大山查(楂),刮去皮核,每斤入白糖霜四两,捣为膏,明亮如琥珀,再加檀屑一钱,香美可供,又可放久。”每十六两(当时的一斤)山楂用四两白糖,用糖量为25%。
在糖之前,盐可能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抑菌物质,当食品中的盐浓度达到10%至15%时,大部分微生物细胞将会脱水,失去生理活性。在风干、晒干效果不佳的季节和地区,直接把食材埋入食盐,是一种可靠的防腐方案。鱼类极易变质,在冷藏技术不完善的古代,捕鱼量大,鱼却很快腐坏,因此需要用晾晒、腌渍、熏制等方式保存。中国古代鱼肆保藏鱼货,主要依赖食盐腌渍。自古鱼盐并称,不单是因为二者都出于海,还因鱼盐配合产生互利。但古时盐价不菲,鱼肆很难足量使用,原该用一斤盐的,只用八两,鱼就不免发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鲍鱼之肆,指的就是卖咸鱼的鱼肆。
食物发酵,中国人历来得心应手,此中历史最悠久者,应属制酱。先秦之际,酱的品种已相当丰富,材料多取鱼类和肉类,像《周礼》提到的:醓醢(tǎn hǎi,有汁的肉酱)、麋臡(ní,麋肉酱)、蠃(luǒ)醢(田螺肉酱)、蠯(pí)醢(蚌肉酱)等等。这些酱的做法,古籍记叙不详,只有郑玄《周礼注》提到说:“作醢及臡者,必先煿干其肉,乃后莝之,杂以粱麴及盐酒,置瓶中,百日则熟。”鹿肉、鱼、蚌,诸般食材晒干,细细斫碎,杂以盐、酒曲和酒充分搅拌,腌制发酵百日而成。除了充当调味品,醢、臡之酱,实际上可以视为鱼类肉类保藏的一种特殊形式。
古法防腐,还可见密闭法,如蜡封、油封;冷藏法,如九世纪花剌子模商队用冰雪包裹西瓜,储存在铅制容器里长途跋涉,以及明代的“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在运输路线上修建冰窖,接力式为皇室运输新捕捞的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