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消化道肿瘤,约70%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新发与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但通过科学预防与规范治疗,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普外中心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张光永表示,掌握胃癌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方法及全周期管理策略,是守护胃部健康的关键。
焦守广 济南报道
30岁以下胃癌患者
10年间从3%升至7%
张光永介绍,我国东北、西北及山东等地区构成“胃癌高发带”,山东省2022年胃癌发病率32.55/10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当地居民偏好高盐、腌制、油炸食品密切相关。高盐饮食如同给胃黏膜“撒盐”,不仅直接损伤黏膜,还会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致癌的亚硝胺,而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更会让胃长期处于致癌环境中。
胃癌发病随年龄增长递增,40岁后显著上升,55-70岁为发病高峰,但年轻化趋势尤为严峻——30岁以下患者比例10年间从3%升至7%,最年轻患者仅13岁。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5-2倍,与吸烟、饮酒比例更高直接相关。青年患者胃癌发展往往更快,多数确诊时已中晚期,转移早、预后差。
家族中有胃癌患者时,其他成员患病风险升高2-3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明确诱因,60%-80%的胃癌患者存在感染,该菌通过“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癌变”路径,经10-20年可诱发胃癌。不过,仅10%-15%感染者会发展为癌,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可降低50%癌变风险。
科学防治核心:
早筛是关键
胃癌早期症状与普通胃病高度相似,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反酸嗳气,或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黑便,易被误诊为胃炎、痔疮等。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仅20%,而有些国家通过全民筛查,能将发现率提升至50%-70%。张光永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家族史者提前至35岁)每1-2年做一次胃镜,这是目前唯一能发现早期癌变的检查手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凭借3D高清视野(放大10-15倍)、机械臂360度灵活操作,在中早期胃癌、复杂位置肿瘤切除中优势显著,术后并发症率较传统腹腔镜降低15%。
PD-1抑制剂对晚期患者单药有效率超50%,靶向药物如精准导弹锁定肿瘤靶点,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让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4.2个月。
早期首选腹腔镜手术,5年生存率近100%;中期需术前辅助化疗+术后放化疗联合;晚期以免疫、靶向治疗为主,旨在延长生存期与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构筑
胃部健康防线
张光永表示,对于完成阶段性治疗的胃癌患者,后续的随访和监测,在全周期管理中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术后第一年,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术后第二年,建议每4-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术后第三年及以后,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对于中晚期胃癌患者或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随访频率可以适当增加。
主要的检查项目包括CT检查、血液检查等,必要的时候还需进行胃镜检查。通过定期的随访检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胃癌的复发和转移,第一时间进行干预,还能协助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后续的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就预防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高盐、腌制、油炸食品,同时还要避免吃过热、过冷、过硬的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②生活作息也要规律,尽量避免熬夜,还要学会排解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充足睡眠;
③适当运动也很关键,既能增强免疫力,又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④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吸烟和饮酒都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大家戒烟限酒,尤其要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胃癌防治并非孤军奋战,从科学筛查到规范治疗,每一个环节的主动干预都能为健康赢得先机。40岁以上人群尤其要将胃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别让“小胃病”拖成“大麻烦”,守护胃部健康,从重视每一个生活细节开始。
上一篇:七月影市激战正酣名导新片各显锋芒
下一篇:“镜子楼”的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