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云南日报
近日,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晒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成绩单:维西县第一中学2025年高考成绩创3年来历史新高,特控线上线率从9.04%跃升至30.48%,本科上线率从66.67%上升至84.39%,傈僳族学生李媛爱以迪庆州历史类最高分,打破3年来维西县高考成绩在迪庆州的最好历史纪录。曾因办学条件薄弱、师资流失严重等陷入困境的维西县第一中学,在上海市宝山区与曲靖市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精准助力下,晋升为二级一等完全中学。
破局:以改革之法,破管理困局
“学校管理僵化、课堂氛围不活跃。”上海市“名校长名教师工程”成员、英语学科首席教师潘斐是中央组织部选派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队长,刚到维西县第一中学任校长时,她便面对着棘手的难题。在多方讨论下,潘斐与曲靖市民族中学选派的副校长母祺琦,以及学校党总支书记杨才良决定,带领团队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修订36项学校制度,构建起“领导班子直插年级组”的扁平化管理体系;建立“主题教研周”机制,围绕“高考命题趋势”“分层教学策略”等主题开展研讨160余次,形成校本教研案例集4册;建立“校领导班子—‘组团式’教育帮扶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班长—学生”六级联动机制,实施“推门听课”制度,组织开展86节专家示范课,将学生满意度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推动课程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型。高三教师王明勤感慨道:“过去老师怕听课,现在抢着听好课。”
造血:以“授之以渔”,育“带不走的队伍”
2024年8月,云南实施“组团式”帮扶人才带培项目以来,给予维西县第一中学帮扶团队25万元项目经费,支持以“师带徒”方式,重点带培10名骨干教师,辐射带培25名青年教师,覆盖县域其他学校语文教师团队,推动“一校突破,全域共享”。
依托沪滇两地的丰富资源,帮扶团队精心打造并实施了一系列“造血工程”。通过836节帮扶教师“沉浸式视导”听课评课,全校90%的教师被覆盖,210份教学“诊断报告”帮助青年教师人均掌握3种新课型。聚焦5个高考学科开展10余场“智慧同侪”远程教研活动,首次实现学生与上海名师的“云端对话”,共享上海名校试题库、师资库。实施“课题攻坚”,带领本土教师发表论文42篇,1篇论文获得省级教研成果三等奖,形成“教学—研究—推广”的良性循环。
同时,建立“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坊”的双带教机制,带培出59名骨干教师在州县教学竞赛中获奖。积极动员和组织后方“教学援助团”到维西开展备考指导、送教培训,并先后选派47名本土教师赴上海跟岗实训或参加培训,一支靠得住、用得好、带不走的本土骨干教师茁壮成长,维西县第一中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比从三年前的20%提升至34.2%,29名青年教师成功获得职称晋升,托起维西教育的希望。
呵护:以暖心行动,护枝繁叶茂
“把维西的学子当作亲人,以心为灯照亮山区孩子的成长之路。”2022年9月,针对学生诉求渠道单一的问题,潘斐与49个班级245名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座谈,帮助学生解决20余项问题困难。健全长效制度,帮扶团队推行全员导师制,导师全覆盖开展学生学业和心理双辅导;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从3个增至15个,学生课余生活得到丰富;争取资源设立“宝山励志奖学金”,目前筹集8.74万元点亮17名贫困家庭学子的梦想。此外,还协助争取专项帮扶资金320万元,建立1个数字教研中心、新建6间智慧教室和2个实验室,捐赠图书2万余册、实验器材150套,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环境。
“我们是护林人,更是看林人。”潘斐及帮扶团队在即将结束帮扶时写下诗句。三年来,帮扶团队以校为家,克服高原反应、文化差异等困难,点燃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教育星火,照亮维西学子改变命运的梦想之路。维西县教体局局长和振宇表示,当下正将“矩阵管理”“双带教”等成功经验融入全县教育振兴计划,全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全域覆盖。
维组轩
责任编辑: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