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4日电 (记者蒋菡)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透露,今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特征明显。南方进入汛期后遭遇第一号台风“蝴蝶”,目前全国已进入主汛期。截至4日上午8点,累计已经有329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个别地方极端强降雨引发山洪、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灾害风险加大,防风险保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着力构建现代化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系统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应对极端暴雨洪水的韧性。
陈敏介绍,构建现代化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是指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健全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运用蓄洪、滞洪、泄洪、排洪等综合措施,增强对洪水的主动调控能力;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优化气象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增强雨水情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健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构建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增强极端暴雨、特大洪水、重特大险情灾情的应对处置能力。
江河保护治理涉及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其中《意见》提出实施地下水保护治理行动。自2019年以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同时,从“十四五”开始,全面推进除华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在回答《工人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从全国来看,与2015年相比,地下水超采的省份由21个降到18个,超采量减少31.9%,超采区面积减少6.8%。从华北地区来看,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超采量较2015年减少85.8%,超采区面积减少32.8%。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位回升了3.19米、深层地下水位回升了8.46米,在北京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如今实现了复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