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毛锴彦
通讯员 黄雪娇 郝鹏飞
仲夏时节,沿着S215线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向库布其沙漠深处一路进发,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见到乌日根达来时,他在沙漠里正忙着种植杨柴苗。
只见他手持打孔机,每隔1米便钻出一个七八十公分深的洞。身旁的工人一手将树苗插入洞中,一手拿一把长管水枪顺势注水,后方的工人也两两配合,钻孔、栽苗、注水一气呵成。
“我的名字的意思是‘辽阔的海洋’,这是我父母当年因饱受风沙肆虐,为我取名时寄予的美好希望。”牧民乌日根达来指着远处自己亲手栽下的一片沙柳说,“我就是一名基层普通的党员,30年就做了种树这么一件事,但是我很自豪,无怨无悔。”
今年58岁的乌日根达来是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牧民,他肤色黝黑、双手粗糙,从他的指甲缝里隐约能看见泥土,之所以显得沧桑,都是多年来与风沙博弈留下的痕迹。
为了改变生存环境,1996年起,乌日根达来卖掉家里仅有的50只羊,购买树苗开始治沙绿化。起步是艰难的,当时他因为不懂种植技术,种植的树苗大批枯萎。
“我赶上了好时代,当时杭锦旗委、旗政府决定修建穿沙公路。我在参与修建中,向固沙造林技术人员学习了打沙障、栽树苗等方法,树苗的成活率由最开始不足30%提升到后来的90%以上。”乌日根达来说。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乌日根达来觉得更有劲头儿了。“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一定要响应党的号召,下大力气造林种草,科学治沙,阻止库布其沙漠扩张,减少对黄河的输沙量。”他说。
为了加快治沙造林的速度和提高农牧民积极性,乌日根达来积极向周边群众传授治沙技术,大量农牧民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条,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10万亩沙地变成绿洲。
趁着午餐时间,乌日根达来在沙梁上向治沙队伍中的农牧民讲解治沙技巧。这些年,跟着乌日根达来种树的人越来越多。
牧人是其中一员,他已经跟随乌日根达来干了5年。“今年刚过2月份我就跟着乌日根达来开始干活了,他为人厚道,而且吃苦耐劳。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年我们种下的植被成活率都挺高的,每次看到自己参与绿化的沙漠渐渐披上绿装,我打心眼儿里开心。”牧人高兴地说。
乌日根达来从年轻时就开始天天扛着铁锹种树,这一种就是30年。他见证了库布其沙漠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绿富同兴”。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绿化奖章、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造林绿化十大标兵”等荣誉,也见证了他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初心本色。
上一篇:四川甘孜一地发生泥石流,灾害发生前两村133人已被转移
下一篇:银川丽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