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TA提前离开,是因为什么?”
“会上同事的发言,是不是在针对我?”
“那件事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是不是结果就不一样?”
……
最近,不少网友对“情绪反刍”很有共鸣。很多人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反复琢磨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最后越想越难受,甚至辗转难眠。
所谓“人的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人的情绪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把它浪费在“反刍”里,是一种对自己的消耗。这种内耗,不仅不能解决已经过去的问题,还会让人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事。
请及时对内耗喊停,学会把心头的杂草清除,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
反复琢磨那些不舒服的事
会让你困在情绪里
有时候,我们反复琢磨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事,在脑海里一遍遍重播细节。仿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但心理学家表示,类似的心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刍性思维”。因为在面对不确定的痛苦时,我们大脑会习惯性“重播”事件,试图从中找到某种解释,从而让自己感到安全。
但事实上,这种强迫性的反复思维,不会让人避免受伤,反而会让我们深陷情绪旋涡。就像网友的一句话说的,“反复内耗会让你本应承受一次的痛苦,变成很多次。所以你可以反思,但不要一直‘反刍’。”
分辨反思和“反刍”很简单,因为“健康的思考如同呼吸,不应有窒息感”,而“反刍”则会让你感到痛苦。真正可以增强生活掌控感的行为,不是一次次揭开心灵的伤口,而是将那些让你感到不适的关系和事情,从视野中移开,转而专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有一种智慧是,“允许自己事过翻篇”,也“允许别人如其所是”——接受事情给你带来的感受,但不赋予它主导你当下和未来的权利。
别把有限的心力
浪费在无限的内耗上
想要停下“反刍性思维”,拒绝内耗,关键在于你要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别的人”和“别的事”上移开,不让它们占据你生活的“C位”,去为每个当下注入力量——
01 给情绪一个“容器”
与其在“反刍”发生时,勒令自己“别再想了”,不如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让思绪“自由流淌”。
比如,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刻,抽出10分钟,在纸上写下脑海里出现的念头和情绪。时间一到,将它们撕碎,扔进垃圾桶,回归眼前的生活。
给情绪一个固定空间,允许它在其中流动,看似放弃了对“反刍”的控制,实则给大脑建立了“我可以掌控”的认知框架。这会让你觉得,在这样的“规则”中,自己是安全的。
02 用现实的力量打断“反刍”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你为一件事切实地行动起来,你的注意力会自然从情绪上移开。
当你发现自己又在不自觉地“情绪反刍”,可以立刻行动起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什么,主动选择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比如打开欢快的音乐,去跑步;整理屋子;给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洗个热水澡,泡一杯茶,拿一本书靠在床头阅读,直到睡意升起……
“当下”回归的那一刻,就是负面情绪消失的时候。
写在最后
不要去反复咀嚼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事,不给它们再次伤害你的权利。松开捆绑于内心的枷锁,让过去归于过去,让情绪成为情绪,让当下重回你的视野,去体会风,去关注云,去感受身旁的一切。
你会发现,生活以崭新的面目铺陈于脚下,前路有光,未来有无限可能。
文 | 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上一篇:德国总理默茨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