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块不多,但能买下我的一天
创始人
2025-07-04 22:27:27
0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冰冰。

最近重温了一部2011年的科幻片——《时间规划局》In Time

剧情的设定耐人寻味:在这个未来社会,「时间」就是唯一货币。

每个人活到25岁后,身体开始倒计时:

你要用「时间」来买咖啡、坐公交、付房租等等一切花销;当你的时间归零,生命就终止。

听起来很科幻,但它实在太像对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的精准隐喻了

01

男主威尔来自穷人区,他的生活节奏几乎是固定的:

工作赚12小时,买饭花掉30分钟,给房东5小时……

他没有积蓄,也没有选择权,时间从来只够「活到明天」。

图源:《时间规划局》穷人的剩余时间(还剩1.5小时)

有一天,威尔意外救下一个富翁,对方因为「活得太久已经厌倦」,选择把自己100年的时间余额转赠给威尔后自杀了。

威尔突然拥有了「奢侈」的自由: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吃饭、住酒店、不用赶公交。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母亲。

母亲55岁了,她工作认真,可依然没有攒下多少时间,每天的时间只够活命,从没休息过。

他想与母亲分享这份时间,于是联系母亲见面。然而,当母亲兴奋地跑去搭公交,却被告知:车费涨了。母亲的余额不够支付,只能奔跑赴约。

结果,路程太远,路上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帮助她,因为身为穷人,每个人的一分钟都事关生死。

最后,母亲在威尔面前倒地身亡,而此刻拥有100年时间的威尔,第一次体验到了「富有且无用」。

这是一种极端的消费社会:人们不再用金钱支付,而是直接用生命付费

乍一看觉得有点荒诞,可是仔细一想,这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天花8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工作,等工资一到账就得去交房租、还贷款;辛苦到头,却没攒下多少钱。

除了刚需,有时也会为了在朋友圈「活得精彩」,不惜分期买名牌、去旅游;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钱,又被消费了。

一个流行款挂件就要200块,200块不多不少,却能够买很多人一天的时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虽不像电影里那样「立即死亡」,但一不小心跳入消费陷阱,就会为了换取表面的安全感或认同感而把时间一点点「花掉」

《时间规划局》中,有人可以活几千年,有人只能活几小时。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比谁更努力吗?显然不是。

是因为「富人」一出生,就站在了时间的高地上。他们靠「资本」掌握时间,甚至不需要亲自「消费」,就能延续生命。

现实世界也类似:

富人买的是资产,穷人买的是负债;

富人消费的是「省时间」,穷人消费的是「花时间」;

穷人为了生活拼命「赚时间」,富人却在消费中实现「价值沉淀」。

消费主义的本质,是让你以为你在选择,但其实你只是按剧本走;你以为你有选择的自由,但也许你的「自由」是被设定的。

02

在影片中,男主威尔在进入富人区的路上花费了7个月的时间,五星级酒店住一晚又花掉2个月的时间;这是穷人不敢想象的「奢侈」。

然而,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仍然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拥有无限时间的富人总是在慢悠悠地浪费时间,而穷人必须要靠奔跑节省哪怕5分钟时间。

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消费社会》一书中曾写道:「现代消费的本质不是对物的使用,而是对“意义”的使用。」

这意味着:当我们选择一双「限量球鞋」时,并不是因为「需要」;我们买的,是身份认同,是群体归属感,是「我也值得拥有」的幻觉。

这是一种符号消费(symbolic consumption)——也正是消费主义的核心陷阱。

当一次消费,不是物质行为,而是身份选择时;我们其实正在轻而易举地,将自己努力积攒的时间浪费掉。

《时间规划局》中最令人焦虑的不是「死亡」,而是不断下降的时间余额条。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我们也一样——

一天24小时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赶早高峰、盯会议、刷学习博主、看理财干货……

即使不工作,我们也在「焦虑自己不够优秀」,想着尽可能做点什么,来缓解焦虑。

于是,我们疯狂购买时间管理书籍、学习工具、课程、软件,以为能「买到效率」,但其实只是在消耗更多时间来安慰自己的焦虑。

《时间规划局》最后,男主选择反抗系统,希望打破时间的阶级壁垒。

我们现实中,或许无法掀翻消费主义这张无形的大网,但我们可以:

1)建立「时间账本」意识

试着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哪了,就像记账一样。

上班8小时;

通勤+追剧2小时;

点外卖+碎片化聊天3小时……

你可能会震惊:在时间账本里,真正「值得花时间」的事情,其实非常少。

而真正能带来长期幸福感的「花费」,比如健身、坚持读书,往往并不昂贵。

2)区分「欲望」与「需要」

你真的需要那件衣服,还是只是看到了种草博主穿出了你想要的「感觉」。

分享两个亲测有效的降低消费欲的办法:

一是不在晚上(尤其是睡前)购物;

二是非刚需物品,先加入购物车,三天后再问问自己是不是依然非常想要。

学会延迟满足,是与消费主义博弈的第一步。

3)用「时间投资」替代「情绪消费」

看书、锻炼、陪伴家人、学习理财,这些都不能立刻回报,但却在默默拉长你的「人生倒计时」

那从时间的维度,我们该区分「消耗」与「投资」呢?

消耗:即时获得情绪回报,但无法产生长期价值。 投资:短期看似「无收益」,但未来会积累复利式成长。

举个例子:

在我们看理财视频时,虽然很有获得感,但如果没有行动,就是「看过等于做过」;这是一种被包装的消耗。而当我们自己动手做预算、清理账户结构、执行定投计划时;虽然一开始的工作繁琐,可一旦建立,未来就能节省大量精力,并且能够拥有一个高效可行的理财计划;这就属于投资了。

消耗是把时间变成别人的利润,而投资是让时间变成你的资产。

《时间规划局》看似设定荒诞,却是对现实的精准讽刺。

现实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逻辑却很相似——

每个人的时间都珍贵而有限,你如何花时间,就会慢慢决定你的人生走向。

真正的自由不应该是「我花得起这笔钱」,而是「我不需要总是花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华明电力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第... 证券代码:002270 证券简称:华明装备 公告编号:〔2025〕049号华明电力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关...
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代码:002324 证券简称:普利特 公告编号:2025-043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
俞成辉会见阿尔及利亚外委会主席... 本报兰州7月4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石丹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成辉今天在兰州会见了阿尔及利亚外...
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 证券简称:华银电力 证券代码:600744 公告编号:临2025-018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
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届... 股票代码:600319 股票简称:亚星化学 编号:临2025-034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