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文旅融合发展论坛在西城区北京坊劝业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释放出明确信号:数字文旅已从单一技术应用阶段,进入IP资产化、场景智能化、生态协同化的3.0时代。 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摄
昨天,记者从首届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专题论坛上获悉,京津冀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域,将加快建设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通武廊、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等重点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地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10.7%
数字经济时代,京津冀三地各具优势:北京以人工智能“关键变量”,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105款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在全国占比近四成;天津以信创、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数字经济产业居全国第一梯队;河北围绕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城市建设,打造张北云计算基地、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综合算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
“三地携手发力,积极推进5G规模部署,共建‘算力一张网’,上线了国内首个跨区域算力平台,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淀人工智能两个集群成功晋级‘国家队’。”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周浩说。
根据研究机构的分析数据,京津冀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重要承载区域,2024年三地数字经济总体规模5.5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0.7%。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引领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当前,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在加快重塑产业生态和区域竞争格局。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李伟介绍,京津冀数字经济有五大协同模式:“北京研发+津冀制造”“北京数据+津冀算力”“北京订单+津冀服务”“北京方案+津冀场景”“北京输出+津冀转型”。
“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北京强大的数字技术和方案供给能力,充分利用河北充足的数据算力资源和应用场景,充分对接天津数智产品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服务优势,以‘北京供给+津冀需求’,促进三地数字化转型。”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苏国斌说。
通武廊探索跨区域数据共享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素有“小京津冀”之称。通武廊交界重点区域已经成为京津冀发展轴的重要节点。在这里,服务京津冀区域的“数智小镇”成为区域内重要的产业功能区。
“截至目前,园区实现的智能算力规模已经超过1万P。”天津武清高村数智创新园副总经理谭慧申说,不少运营商、数据服务机构已落户该区域。通武廊也将持续推动“云、网、算、用、数”重要基础设施龙头项目建设,打造全国行业领先的数据资源聚集地。
近年来,三地紧抓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算力一张网”,上线国内首个跨区域算力平台,扎实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淀人工智能两个集群成功晋级“国家队”。针对通武廊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周浩表示,通武廊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区域,要探索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算力协同、产业联动的机制模式,率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智能制造协同等示范场景。
京津冀蒙算力走廊提速建设
未来,三地将以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为指引,加速构建京津冀全域数字生态共同体。论坛上,京津冀数字经济领域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数字京津冀协同共建》行业倡议,并发起组建“数字京津冀协同共建服务联盟”,未来将聚焦产业链生态协同、场景应用示范、数字园区协作等维度,推动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链“织网”。
该联盟的首个联合项目“京津冀数字经济园区伙伴计划”也在论坛上启动。首批23家园区加入伙伴计划,未来将推动园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结对组成算力伙伴、数据伙伴、技术伙伴和应用伙伴,构建统一、开放、共享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如何共建京津冀数字经济生态?李伟建议,三地应实现基础设施网络联通、数据要素自由流通、数字技术创新融通、公共服务智惠互通、数字产业链条贯通、数字场景应用畅通。“‘六链五群’中有一半是和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未来还可以再拓展一些新的领域,面向未来产业、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他认为,京津冀三地之间要围绕数字经济加强协同机制的建设,谋划应用示范工程,深化产业链网的合作。
记者获悉,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将加快建设,巩固数字产业化发展优势,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深化“六链五群”建设,加快建设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北京日报记者 曹政)
编辑 辛婧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