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光强
相信很多人对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那句“北京到底有谁在”记忆犹新,方协文的经典台词也成为网络热梗。今天,当我们将这个诘问“移植”到儒家文化圣地,一个更具深度的话题悄然浮现——尼山到底有谁在?
尼山是什么?孔子诞生地。
尼山,原名尼丘山,静卧在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约30公里处。
相传,尼山脚下的夫子洞,便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出生地。当然,这里还有孔子的诸多生活遗迹,流传着无数传说,比如孔子在观川亭上,望着滔滔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浩叹。
就在一个多月前,尼山鲁源村景区正式“开门迎客”,通过景观叙事的形式串联孔子的一生,同时与尼山圣境相互辉映,形成了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让尼山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更加璀璨。
孔孟之乡日益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恰逢暑假,不妨去研学、去度假,去穿越历史、邂逅圣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尼山有什么?世界文明论坛。
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曲阜举办。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是思想盛宴、学术盛宴,也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从“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到“文明照鉴未来”,再到今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每一届的主题镌刻着时代的鲜明印记,交织着世界局势的深入思考,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对文明的探寻、追问和思考,是积极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坚定决心。
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我们能从古代智慧中汲取无尽的启发。除了主论坛,今年的华侨华人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金融文化论坛、水文化论坛等分论坛同样值得关注。
在古代,“侨”字最初指人踩高跷的情景,因脚离开地面,后被引申为远离故土。山东是长江以北的重要侨乡省份,省内归侨侨眷有120多万人,山东籍海外华侨华人也有近120万人。在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看来,“侨”是眼睛、是桥梁,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在尼山,相信不仅能看到大家热议“华侨华人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使命”,更能“侨”见世界、拥抱世界。
尼山论什么?全球文明对话。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在作品《青鸟故事集》中,写到一棵象征意味复杂而多元的银树。“银树其实是一面‘双面镜子’,东方和西方在镜中互相凝望”。
如他所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之间究竟如何相处?在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当下,交流互鉴必须放眼全球,寻求最大“公约数”。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包容性,通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加强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沟通,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思想碰撞,绽放智慧火花;文明对话,化解冲突隔阂。还记得去年论坛期间,美国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现场发言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中国开会讨论和平,美国开会讨论战争”;法国布列塔尼孔子学院法方校长白思杰论坛期间获授“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荣誉称号,他在体验《问道孔子》后称赞道:“和孔子隔空远程对话很有意思,用古人的思维方式看待今天的问题,很有趣”。
尼山,不仅仅是一座山。
尼山,更给予我们诸多启示。我们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出提质破圈“组合拳”、壮大国际传播“朋友圈”、架起情感互通“连心桥”,全力推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更鲜活可亲,让弦歌不辍的中华文明更生动可感。
来源:闪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