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学报
“特别清甜!完全不像以前的早上市但容易带酸的梨子!”6月28日,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梨新品种推荐交流会上,‘宁梨早露’等一批新品种收获了专家和种植企业的一致点赞。这场交流中,与会专家代表、主管部门、合作地市、种植户与市场代表以梨为媒共话发展,为江苏乃至全国梨产业递上一份“甜美答卷”。
?
“我们的目标就是培育好吃、好看、好种的梨,让消费者吃得甜、果农种得顺、市场季季鲜。”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绍铃表示。交流会现场,本次推荐会“四大主角”一一揭开了神秘面纱。
从盛夏到金秋的甜蜜接力
目前江苏地区主栽的梨品种,多在7、8月后陆续上市。想在6月就尝“鲜”?科学家已经有办法了。
作为极早熟“领跑者”,南京农大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新品种‘宁梨早露’外型翠绿端正,在6月下旬便抢先成熟,比传统早熟梨领先了整整半个月。更难得的是,它从开花到成熟仅需90天左右,是目前发育期最短的品种,堪称“梨界短跑冠军”。作为单果重280~320克的大块头,果核却小得像小纽扣,咬一口,果肉裹着高糖度汁水,以清甜点亮了味蕾。
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实验师齐开杰介绍,‘宁梨早露’是以‘新梨7号’‘苏翠1号’为亲本进行培育的。经杂交授粉、育苗定植、优株筛选、区域评价等过程,2024年底申请品种权。这个极早熟新品种,有望以早、大、甜改写江苏梨市的时间线。
除了‘宁梨早露’,‘宁早金’‘宁晚翠’和红皮梨系列,也是南京农业大学梨创新团队近年育成的新品“优等生”。
?
其中,‘宁晚翠’属于当前市场上紧缺的优质中晚熟梨品种,它具有早果丰产、果型端正、肉质细腻、糖度高、抗性强等优势。江苏地区8月底成熟,平均单果重达300克,果皮绿色,肉质脆嫩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3.0%以上。
“好看不好种,南方更难着色!”红皮梨种植曾是困扰江苏梨农的“老大难”问题。不过今年9月,南京地区的果园有望迎来南农走出的红梨三姐妹‘宁虹’‘宁绯’‘G-48’——它们不仅能“自然上妆”,红得透亮,还去除了传统红梨的酸涩味,以清新果香代之。
齐开杰说,这是以‘玉露香梨’为亲本培育出的红皮梨特色新品种,它除了好看、好吃,更耐贮藏,普通冷库存放期3个月以上。
跑出育种“加速度”
从“好吃”(香甜、细肉)到“好看”(果型正、色泽亮),再到“好种”(抗性强、易管理),南京农业大学推出的每个梨新品种,都经过了多年的实战考验。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果树生长周期长,从杂交授粉到育成品种,传统做法需要12至15年的时间。”齐开杰介绍,为了跑出育种“加速度”,科研团队将图像识别、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梨表型性状评价,同时创新应用系列梨杂交实生苗栽培管理技术。同时,针对田间评价数据回溯难、统计分析工作量艰巨等问题,开发了“云上后稷”育种信息新平台,规范田间评价数据采集,有效提高了梨新种质的创制效率。
“以‘宁梨早露’为例,通过育种技术升级,以杂交育种结合芽变、诱变育种,分子标记筛选结合表型评价,成功为新品种培育提速增效。”齐开杰说。
?
南京农业大学梨创新团队成员、园艺学院副院长陶书田教授介绍,近年来,为解决我国梨产业品种结构不合理,晚熟、地方品种及引进品种比例过大,栽培品种结构急待调整等问题,团队通过构建、完善梨杂交育种流程及配套技术,结合表型组技术、基因组选择技术,加快新品种选育效率,选育出了一系列梨新品种,助力梨产业品种更新和产业健康发展。
“此次推出的‘宁梨早露’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品种,覆盖了极早熟、早熟、中晚熟等不同成熟期,在江苏地区自6月下旬至9月上旬持续上市,充分满足市场对于鲜梨供应期的需求。”陶书田说。
从初夏第一口甜,到金秋最后一抹红——更多好吃、好看、好种的梨,不仅让消费者季季尝鲜,更能帮果农错峰增收,这就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