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16岁少年登四姑娘山意外身亡,野外用卡式炉烧烤爆炸导致7人受伤……夏日已至,许多人投身户外运动放松身心,然而热度之外,各式各样的安全事故也大幅增加,令人心忧。
户外运动从来难以“说走就走”。山地徒步、马路骑车、水上桨板等运动,看似简单,实则要面对颇为复杂的户外环境,“门槛”不低。面对陌生的地形、变化的气候、时有时无的信号,盲目跟风、逞一时之勇,极易把“小错误”放大成“高风险”。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初入门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炮”,户外运动前都须做好充分准备,从理论知识到环境适应逐级进行探索提升,方能真正享受自然。但眼下的“户外热”,很多参与者缺乏对自然的起码敬畏,相关知识几乎全靠旅游广告和网络热帖。一些平台也推波助澜,大肆传播“人生的第一座雪山”等内容,舆论喧闹中,风险意识被抛之脑后。
户外运动产业链十分漫长,涉及装备租售、路线策划、培训领队、保险服务等多个环节,监管难度不小。同时,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流动与运动水平的提升,原本的高海拔、深峡谷、湖中岛等“冷门区域”,正变得越来越热闹,相关的管理制度亟待更新。随着环保进步、水质改善,许多城市河湖也成了游泳、跳水、钓鱼甚至皮划艇、摩托艇竞速的打卡地。至于这样的水上活动合不合规则相对模糊,也存在监管的真空。
按照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人们对非传统型体育活动的接受程度会大幅增强,个别项目可能成长为不容忽视的细分产业。我国自2019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以来,小众户外运动逐渐走向爆火,这背后,是中国年轻一代生活水平提升、健康观念进步以及消费能力升级的大背景。面对户外运动流行衍生的风险,监管还是宜疏不宜堵,应当通过完善治理体系,明确各类自然资源空间的使用边界和责任归属,厘清“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在明晰规则之上,加大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倒逼组织者、引导者、传播者、参与者端正态度,自觉把安全作为底线。
户外天地广阔,但不容散漫盲从。完善规则,做足功课,把对自然的热爱,转化为理性的行动,才能确保乘兴而去,安全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