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每经记者:蔡鼎 刘明涛 每经编辑:赵云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打散酒”的场景似乎还停留在喧嚣杂乱的菜市场:一排排大酒缸,酒液品质全靠老板的“良心”,卫生状况也让人心里打鼓。然而,如今在成都宏济新路的街头,一家名为“唐三两打酒铺”的店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傍晚时分,在昏黄温暖的灯光下,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酒香混着隔壁卤肉店的肉香,交织出一种奇妙的市井烟火味。店里是锃亮的不锈钢酒头和干净的木质吧台,所有酒都能免费品尝,一两起卖,顾客们说,来这里不看包装,只看“好不好喝”,简单直接。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打酒铺”在国内多地悄然兴起。它们的出现,恰逢白酒行业的“凛冬”时刻。当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叠加相关政策的持续影响,以高端商务宴请和礼品消费为主要驱动的“黄金时代”已然落幕,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等问题不断加剧线下渠道的压力。
然而,危与机总是相生相伴。《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却发现,就在酒类零售行业感到阵阵寒意之时,却也有人“义无反顾”地扎了进来。他们用这种连锁“打酒铺”的方式,抛弃华丽的包装与高昂的品牌溢价,以一种更纯粹的方式,重新连接酒与消费者。 这种类似散酒“拼多多”的微创新模式,更像是一次消费理念的价值回归,那就是对“喝酒”这件事本真乐趣的探寻。
打破过去的刻板印象,卖散酒也能“有格调”
唐三两打酒铺创始人李孟龙,自称是一个“成分复杂”的新成都人。这位东北汉子2007年来到成都读大学,后来到深圳工作还落了户口,最后却还是回到了这座浸润着酒香的城市扎根创业。
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2013年在成都骡马市开的一家葡萄酒酒庄。可突如其来的政策影响,让这次创业戛然而止。
他说,自己算是国内较早一批从事连锁零售的人,曾在康佳负责对接苏宁、国美等大渠道。后又加盟知名酒水连锁品牌“1919”,并参与了后者几次重大战略扩张事件。2020年,他选择重新投身创业。
市场的寒冬让许多从业者感到迷茫,但也为一些有想法的人打开了一扇窗。
唐三两位于成都宏济新路的门店 (每经记者 蔡鼎 摄)位于成都宏济新路的这家店,正是李孟龙开的第一家“唐三两打酒铺”。门脸上摆放着三个大陶坛,柜台上挂着几十个小木牌,上面是各种香型的白酒,甚至还有啤酒、黄酒、洋酒。
唐三两宏济新路店内陈设(每经记者 蔡鼎 摄)店内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泛着光泽的木质吧台和一排排锃亮的不锈钢酒头,背后的墙上,陈列着各种样式的陶坛,顶上“天地粮心”四个书法大字,感觉颇有格调。
“过去一提散酒,大家就想到菜市场一排一排的大缸,价格虽然低,但消费环境喧嚣杂乱,产品质量保障全靠老板个人的信誉,总觉得不放心。”李孟龙说,他就是要打破消费者对散酒的刻板印象,做全品类品牌化的散酒零售商。散酒铺内,全密封的售卖方式、吧台式的体验场景、多元化的产品供给,将散酒重新包装成“高性价比、高品质、安全”的消费品。
无独有偶,成都的另外一家名为“关爷打酒”的打酒铺也完全摒弃了过往老旧打散酒门店的装修风格。其店内装修更像是奶茶店,顾客进店买酒就和买奶茶咖啡一样,甚至支持“快送快喝”。
成都关爷打酒门店外景 (每经记者 刘明涛 摄)谷小酒董事长兼CEO刘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像唐三两这样的新兴打酒铺业态的出现,本身就打破了传统乡镇散酒铺子低端老龄化的认知。“特别是这种场景化的售卖方式,不仅让传统散酒客群增添了体验环节,更能切中一些年轻人的情绪消费需求,让散酒从边缘走向主流。”
40岁以下顾客占比超六成
在同一座城市,黄朝勇创立了前述另一个散酒连锁品牌:关爷打酒铺。
“消费者,永远追求用最低成本喝到一杯好酒;合作伙伴,则希望用最低成本开最能赚钱的店。”有着20多年品牌咨询经验的黄朝勇,将打酒铺的价值主张归纳为四个字:“好、省、多、快”。
“好”,是纯粮酿造、原果发酵的品质承诺 ;
“省”,是剥离一切不必要的中间成本,实现极致性价比 ;
“多”,是用丰富的品类选择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
“快”,则是嫁接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满足即时饮用需求 。
目前,来关爷打酒铺的顾客,既有二十多岁的小年轻,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大爷,甚至有不少是女性。
以唐三两的客群为例,30岁以下占比最高,达到36%;其次是30-40岁占比27%。更令人意外的是,性别比例居然基本持平——男性占51%,女性占49%。这表明,这种新模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远超预期,并且成功破除了酒饮消费的性别壁垒。
场景的构建,更需要的是针对目标群体的一套“组合拳”。
“全场免费品鉴”,是黄朝勇津津乐道的“引流神器”。他生动地描述了顾客的转化路径:进店后超过95%的顾客会品尝 ;品尝后,加上产品价格亲民,很多人出于“来都来了,尝了不买不好意思、况且价格也不贵”的心理,很容易完成首次购买。
而提高复购率,则需要在散酒质量上下功夫。“打酒铺”为顾客提供全密封、标准化的打酒包装,既方便携带,又能避免泄露。同时,每一款产品都配备完整的生产信息、第三方检测报告与合规资质,让顾客安心和放心。
黄朝勇透露,不仅是品尝转化率高达90%以上,顾客的复购率也达到了惊人的60%。“这充分证明,只要产品足够好,模式足够透明,消费者愿意为高性价比的优质‘口粮酒’买单。”
如果说精准的用户洞察是“打酒铺”的起点,那么对传统价值链的深度重构,才是其走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新品牌从诞生之初,就试图摆脱对上游酒厂的依附,将价值链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供应链的掌控力是第一道护城河。“我们的模式是,综合考虑生产、储存、人工等多个因素,反向推算出成本价,然后加上20%~30%的毛利来确定进货价。”李孟龙透露。
这让“打酒铺”变成了一个“选品平台”,其逻辑是基于消费者喜好的最优选择,而不与任何一家酒厂深度绑定。
类似酒类“拼多多” 不怕模仿却怕有人破坏规则
受经济环境及政策影响,白酒消费场景的结构性迁移正在加速,商务宴请及送礼需求加速下滑。
李孟龙和黄朝勇们却坚信一个常识:“经济调整期,人们对酒的需求非但不会下降,甚至可能更旺盛,因为酒是调节情绪最廉价的工具之一。”变的是人们的选择,大家转向了更理性的“价值消费”。
成都市酒业协会会长王墙对此也表示认同,他对《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指出,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对酒业的意义重大,因为它契合当下的环境。
在王墙看来,打酒铺的模式首先是直接解决了用户对酒的需求,省去了传统白酒品牌中间包括包装在内的很多成本。其次,打酒铺的装修不像传统的烟酒专卖店,它解决了用户与酒品之间的互动问题。第三,打酒铺的商业模式因为品类齐全,既能解决年轻消费者对微醺的需求,又能满足老年顾客对小酌的需求,能够覆盖的年龄结构很广。最后,对于酒厂来说,打酒铺的模式也是消化库存一个非常理想的出路。
“现在这个打酒铺的商业模式都还在早期孵化阶段。但是我们的判断这是个大赛道,这种模式反而还能够就像原来奈雪的茶、喜茶等品牌对茶饮行业的重构一样。我们认为打酒铺们有可能会像当年的喜茶、奈雪的茶一样,去重购酒饮行业市场。”王墙对记者补充道。
而刘飞直接将打酒铺这种商业模式比喻成酒类的“拼多多”,他认为,打酒铺们建立的是“M2C”的运营平台。”
在掌握供应链主动权之后,运营模式的创新成为打酒铺的第二道护城河。
为了适应不同场景,李孟龙设计了“日、月、星、辰”四种店型:分别是追求大流量的商圈“日”店、作为核心模型的社区“月”店、开在大型超市里的“星”店,以及灵活的流动打酒车“辰”店 。其中,社区店的复购和粘性远高于商圈店,证明了散酒做的就是人情味的高复购生意 。
而黄朝勇则在降低合作伙伴门槛上做了极致创新。他创造性地引入了“数字化装配式门店”,采用模块化预制,将开店时间缩短至3-7天,成本比传统装修便宜20%,且环保可迁移,极大地降低了试错风险。
刘飞还谈到了另一个层面:这种连锁散酒模式,以社区为中心,除了堂食之外,还能辐射周边区域,进一步打通即时零售的配送渠道,拓展更多场景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还注意到,其实不仅唐三两和关爷,近年来全国各地类似的打酒铺都在蓬勃兴起。
7月2日18时,唐三两位于成都宏济新路的门店门口已经有不少顾客(每经记者 蔡鼎 摄)对于竞争,李孟龙和黄朝勇默契地表示,怕的不是模仿。“伟大的公司,往往都诞生于经济不好的时代 。”这个赛道足够宽广,未来足以支撑不止一个、甚至更多“万店连锁”品牌。
但他们却都担心有人把这个模式做成“割韭菜”的快招项目。李孟龙说,自己在去年一整年只开了21家“唐三两”门店。大量时间都花在内部测试上,去验证不同城市、南北市场的模型差异。直到今年3月各项测试跑通后,才正式启动招商。
“打酒铺”的兴起,从回归消费者对酒本身的定义出发,创造的是一种全新的酒类销售方式。未来,它能否持续走下去,并最终在白酒万亿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拭目以待。
下一篇:肖进才,已任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