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磊 李乐怡
夏日炎炎,枝头的蝉鸣正倾泻着沸鼎般的声浪。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昌飞科研生产一线,却是一片比这盛夏骄阳还要炽热的火热景象,在“十四五”攻坚的关键时期,科研生产全线保持满弓紧弦的状态,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誓要再拼一番新天地。
“有困难,那就克服困难。”
上午8时,一场追求“零”失误的攻坚接力赛正在部装厂展开。
“五个定位点,一个都别错!”部装厂型号架内铆接班组长余楚在工作开始前,反复提醒组员。在这个难度堪称“千根线穿一根针”的工序上,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此前,由于锻件初定位点在铆接过程中出现不够精准的情况,大大影响了架内铆接的效率。能不能直接用最后的检验工装实现定位、安装和铰孔一次性解决?余楚对组员情况、生产进度等各方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后,与工艺员确认由铆接工段班组直接开展锻件初定位任务。“活儿虽然增加了,但我们组里都是‘老手’,把一次性定位做熟练后效率反而提升了。技术在,心就是稳的,不怕干不完。”在架内铆接工作全部完成后,余楚动了动酸胀的双腿准备进行工序交接,他的下一棒是架外铆接班组长肖伟和陈寅。
“钳子给我!”肖伟朝着组员大声说道,他神情专注,双腿跪地,以几近蜷缩的姿势在狭窄的飞机平台上定位安装防火墙和整流罩。另一位架外铆接班组长陈寅正带着组员围绕前机身上部漏水的问题进行讨论,“一定要弄清楚漏水是因为胶皮前期压缩得不够薄,还是我们处理不到位。如果是前者,立刻打电话给工艺员,争取当天解决;如果是后者,那我们马上返工,好好总结经验,干得更精细一点!”
“有困难,那就克服困难。”每个驻守一线的职工都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问题不解决,心里放不下。”
在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中,机加总厂的一角,一台数控机床被按下了暂停键,与周围忙碌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机床前,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唐鹏和工艺员徐成眉头紧锁,俯身注视着一件尚未完成加工的零件。
该零件是今年型号转小批生产后,车间加工的第二件,此前首件由于加工后存在腹板膨胀、变形的问题,始终无法通过质检。这一问题如同“拦路虎”,严重制约着生产进度和型号节点。问题一经发现,迅速引起了车间的高度关注和跨部门的积极响应——供应保障总厂针对问题第一时间追溯材料到厂记录,梳理了车间加工批次和复验验收过程,协调厂家制定交付计划并每日跟踪生产进度,确保材料质量和交付节点;工程技术部/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牵头人屈新河、王鹏积极协调车间、厂所、高校等内外部力量,加速开展材料厂家工艺方案优化评审工作,并通过改进零件加工工艺助力项目攻关;新材料到厂后,车间立即组织人员昼夜鏖战,以24小时不停歇的节奏跑出“加速度”,主管工艺员一线跟产,驻守现场动态管控零件状态,同时通过优化加工程序、工装改进和零件成型前检测等多种举措,推动生产任务刚性落地。
“大家伙儿一块干,这个难题肯定能解决!”这是一线职工宣之于口的信心。“问题不解决,我们心里放不下。”这是技术人员缄于心的执着。他们与时间竞速,用奋斗作答,诠释着航空人的责任与担当。
“方向已定,抓落实是关键。”
攻坚之年当有攻坚之法。今年,公司各型号科研批产任务相互交织,生产任务量较前两年增幅显著,面对现状,如何组织生产资源、调整生产节奏、打破生产瓶颈、强化生产协同变得尤为关键。
为保障部总装站位需求、产品齐套,公司在刚性、断线、效率指数“三驾马车”管控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强化“齐套率”考核,拉动零件生产车间提质增效;强化过程管控,采用“工作计划表、问题管控表和协调事项表”三张表,实现生产执行—问题梳理—问题提升全过程贯通,形成环环相扣、层层压实的责任链条;“现场看到的比文字描述更清楚”,科研生产主管部门把办公室搬到一线,计划员、工程师、技术员、质检员们,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着力解决一线的难题堵点,拉动上下游科研生产进度;车间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创新推行攻坚能力评价指标,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谋在前”明方向,“抓重点”破难题,“强协同”聚合力,“压责任”促落实,“十四五”攻坚的“施工图”正在加速转化为成色十足的“实景图”。
高速运转的生产线,紧张忙碌的奋斗身影,展翅奋飞的架架直升机,彰显着昌飞上下全力打好2025攻坚之战、奋力打开发展新天地的信心与决心,航空人正向着目标全力进发。
下一篇:“沈飞qiě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