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这里,到处都是小时候的回忆和祖祖辈辈留下的痕迹。”丹真大叔的手温柔抚过宗萨木府的老板壁,轻轻说道。仿佛担心惊扰这栋已有380年历史的藏纳式古堡的宁静,又仿佛思绪由着厚重触感的牵系沉入了悠远的过往。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大门 摄影:刘莉宗萨木府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始建于明代,由当时当地的首富家族建造,是目前乡城境内7座百年以上藏族纳西族风格古堡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宗萨”是藏语,意为新夯的土墙,是建造者为自家府邸起的名字。
在明代,有段时间乡城属云南丽江木氏土司管辖。木氏土司不仅在乡城地方具有深远影响,家族成员也曾在旧西藏噶厦政府中任职。木氏土司曾到该建筑中的佛堂参拜。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已有380年历史的建筑 摄影:刘莉乡城县地处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南部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接壤。在文化、民俗方面,乡城具有浓郁的藏族、纳西族、汉族、白族等多民族融合的特点。这在宗萨木府的建筑风格与内饰上有明显体现。
作为宗萨木府的传人,今年59岁的丹真大叔仍生活在这栋占地约4亩的古建筑中,悉心照顾着它。丹真大叔介绍,宗萨木府与乡城本地被称为“白藏房”的夯土民居的建筑工艺一致,之所以外观有些发黄是因为作为文物古建,按照文物保护的规范,修旧如旧,保留了历史风貌,每年按评估进行保护修缮,没有像一般民居年年粉刷一新。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客厅中包含了儒释道著名人物群像的壁画 摄影:刘莉“这些壁画是从丽江复制而来,体现出了典型的文化融合特点。比如这幅画面中包含了儒释道著名人物群像,比如这幅画面中的形象明显参考了敦煌飞天的造型……”拾阶而上,步入宗萨木府一层客厅,丹真大叔如数家珍。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客厅中悬挂的“天雨流芳”匾 摄影:刘莉“‘天雨流芳’是纳西话,意思是读书去吧。”丹真大叔说,受到起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影响,虽地处边陲,云南、四川的人们也以考取功名为荣,勤奋读书,积极参加科举考试。
图为丹真大叔正在介绍宗萨木府中的灶神泥塑 摄影:刘莉“灶神泥塑是乡城特有的建筑民俗。在古代,乡城老百姓备受鼠患困扰,老鼠不仅偷吃粮食、破坏建筑财物,还会传播疾病。直到猫传入中国,乡城老百姓才找到了解决之道。所以猫在乡城老百姓的心目中地位很高。”
丹真大叔说,传说乡城先民与猫达成了三项协议,“一是猫可以上灶台取暖,二是猫可以在主人腿上休息玩耍,三是猫享受家人待遇。灶神泥塑一般包含吉祥纹样、神灵形象、猫的形象。但猫的形象是一定要有的。其他元素可以按主人家喜好替换,比如我家的泥塑选择了藏族吉祥八宝纹样、大肚弥勒的造型,两只猫的位置高高的。而且还可以看出,380多年前的藏族吉祥八宝纹样线条远没有现在的复杂。”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经堂中保存完好的壁画 摄影:刘莉宗萨木府最惊艳的是其经堂中历经380余年历史仍色彩绚丽、保存完整的整堂壁画。新中国成立后,宗萨木府曾被收归公有,许多无房的当地贫困群众被安排住进了这里。“文革”时期,宗萨木府的经堂被作为村里的仓库,人们用报纸糊住壁画,使这些艺术珍品没有受到“破四旧”的影响。
“现在报纸揭掉后,壁画是完整的,但留下了不少报纸痕迹。我们也不敢使劲擦,怕破坏了壁画。”丹真大叔说,他希望文物专家能够对这些壁画进行研究解读与清理保护。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厨房一隅 摄影:刘莉“小时候不懂,听长辈说起家族历史就像听故事,长大后遇到我夫人才慢慢了解了这个老房子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在,丹真大叔夫妇致力于藏纳文化历史留存的保护与宣传。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二楼一隅 摄影:刘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曾经住在宗萨木府里的人们渐次搬离,一座座崭新的白藏房在这座古建筑周围落成,水泥公路、太阳能热水器、汽车、互联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宁静美丽的小村悄然发生。宗萨木府早已不再是村里最高大的建筑。村里的古树繁茂依旧,在绵绵细雨中与历经沧桑的宗萨木府共同见证着人们当下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中国西藏网 记者/刘莉 德吉卓玛 姚浩然)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与周边的新建民居 摄影:刘莉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楼梯与旁边的老山桃树 摄影:刘莉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的古老夯土女儿墙满覆青苔 摄影:刘莉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的宗萨木府的古老夯土女儿墙上存留着正对大门的射击孔,这样的射击孔还有多处,是当年这座高大建筑的安保系统 摄影: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