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开展体验式调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办公室里不易察觉的槽点、痛点、堵点,推动消除治理盲区,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上海、湖北武汉等地,推出定制公交;安徽马鞍山、山东东营等部分城市,宣布公共自行车停运。透过近期两则有关公共交通的新闻,可琢磨出做好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些门道。
先看公交车。以往开通常规公交线路,从计划到许可耗时较长,无法及时满足多元出行需求。如今,上海居民通过“随申行”平台提交“个人定制”申请,凑够每班次乘坐最少人数,最快只需3天,即可开通一条定制公交线路。这是用好“有形之手”的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再看公共自行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相比共享单车等后起之秀,原有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灵活性不足、运营效率偏低。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顺势退出市场,“有形之手”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优化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公共交通服务的“一进一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政府“有形之手”有为善为、市场“无形之手”充分施展的协同并进之道。
提升民生服务效率,“有形之手”不能“越位”,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在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的江苏苏州姑苏区,目前绝大部分社区老年食堂均由公司运营。只需充值成为会员,每位老人每餐便可减免2元,还能以优惠价格享受送餐、家政、保健康复等服务。老人享受便利服务,企业有了盈利空间,政府部门做好监督,社会事业更有品质、更可持续。因地制宜,创新制度设计和合作模式,就能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有效转化为改善公共服务的能力。
改善民生服务的品质,“有形之手”要及时“补位”,通过解决一件事推动办好一类事。广东深圳文体部门联网全市体育场馆,打造“一键预约”平台。市民通过手机客户端,即可预订场馆、支付费用、在线导航,实现错时共享。平台还定期发放惠民券,鼓励大家为身体健康“投资”。政府搭台,盘活存量资源,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根据用户反馈针对性完善场馆服务和环境,民生建设就在政企、政民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档升级。
增强民生服务可及性,“有形之手”不能“缺位”,而且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要看到,现在一些公共服务被吐槽,往往不是因为没得用,而是不够便捷、不太实用。补缺“无形之手”够不到的地方,把民生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就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自觉,多一些“百姓视角”的体察。
急人所急,今年施行的《天津市临时救助办法》,打破原有政策对申请人户籍地的限制,凡是在天津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的家庭或个人,均可直接向急难发生地申请临时救助,不仅扩大了救助覆盖范围,也让急难救助更高效。
将心比心,浙江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一名干部进行体验式调研后,发现骑手工作期间根本没空用充电桩充电,更不会远离活动区去歇脚、借伞。街道于是转而到骑手活动密集的区域建驿站,增设换电柜,增加电动车维修等相关服务,驿站人气一下就旺起来。
民生建设,关键在一个细字。针对本地区本单位为民为企办事服务事项,开展体验式调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办公室里不易察觉的槽点、痛点、堵点,推动消除治理盲区,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10项务实举措,致力解决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改善服务水平,更多“投资于人”的温暖实践,必将托举起14亿多人“稳稳的幸福”。(吕晓勋)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4日05版)